乡村微更新模式探索——以嵊州市王院乡山王村村庄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黄珂
[导读] 在乡村改造如火如荼的今天,项目从设计到落地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摘要:在乡村改造如火如荼的今天,项目从设计到落地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乡村微更新的改造模式由于具有投入成本低、过程人性化、改造品质好、自主维护性强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实际项目中。本文以嵊州市王院乡山王村村庄设计项目为例,探索乡村微更新改造模式,总结微更新改造模式核心内涵与借鉴意义,便于推广运用于实际项目中。
关键词:乡村改造,村庄规划,村庄设计
        当代中国乡村改造是个极其复杂的命题,各个领域无数学者正付诸努力,其中更有规划师、建筑景观设计师兢兢业业的身影。近年来乡村类改造项目越来越多,改造深度触及到风貌形象层面、人居环境层面、土地利用层面、产业发展层面等。从理论角度出发,要研究好某个乡村,必须根植于本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资源特色与发展限制条件,才能够提出针对性的策略,达成从上到下贯通式的提升改造。然而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乡村改造的深度往往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包括村民意愿问题、资金投入问题、土地纠纷问题、管理维护问题、社会舆论问题等等,这使得一些优秀与超前的设计理念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由于不适用于当下而遗憾的停留于图纸。本文探索的乡村改造模式,正是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情况下,致力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乡村面貌的一种微更新改造模式,相信对项目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什么是乡村 “微更新”?
        乡村“微更新”是一种有温度的改造模式。对比于大刀阔斧的建设或者翻天覆地的改革,小修小补的微更新,显得更为柔和而充满人情味。在中国乡村逐渐衰老的当下,“微更新”作为一种针灸式的改造手法,具有投入成本低、过程人性化、改造品质好、自主维护性强等特点,是乡村“抗衰老”的一副良药。
        现阶段国内已有非常多乡村微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本文以笔者参与设计的一处项目为例,对乡村微更新改造模式进一步探索。该项目位于浙江省绍兴嵊州市王院乡丰田岭村山王居民点,项目初始于2017年,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三个阶段的改造。本次乡村微更新改造,充分捕捉本土记忆,从细微入手,点亮乡村微空间,以细节动人、以氛围感人,让美丽的山王展现其原汁原味的色彩。
       
二、蚌壳里的珍珠 “山王村”
        王院乡生态环境优越,是嵊州市的天然大氧吧,而丰田岭村山王村正是乡内生态环境最为优美的地方。在设计人员看来,山王的美不光是自然景观,还有其潜在的“塑造”价值。一方面,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兴起的今天,山王具有极佳的旅游业发展潜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从212省道转入乡道,山王是整个王院乡的“门面”村庄,通俗的来说,只有将山王打造出色了,才能让王院乡吸引更多人、留下更多人。显然,乡内干部也充分意识到了这点,在历时一年多的实践交流中,他们充分表达了改造山王的渴望与需求。“点亮”山王村、“激活”王院乡,我们正是承载了如此的重任,开启了这次意义非凡的乡村设计之旅。
       
三、主题化的 “微更新”
        设计基于村庄内及周边已有的水塘农田、植被资源,进行重新利用。改造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体现村庄原汁原味的生态美景。在村庄总体布局规划的基础之上,分别利用现状,以“树“、“田”、“竹”、“家”为主题对村内的小块未利用地进行了更新,改造力度不强,资金投入不高,但呈现效果好、村民满意度较高。


01 “树院”的微更新
        树院节点位于村庄中部一处低洼地,现状植被条件优美,但疏于清理,缺乏景观设施配置。设计保留原有枝干优美的大树,对场地进行整改,根据地形布置出环形游步道,将休息平台与木座椅穿插布置其中,使村民和游客能够进入到这片小树林中,闲暇时分坐在这里休憩、交谈。此处向东可眺望中心池塘与花町,向西可见村民娱乐广场,是村内视线极佳、氛围最为幽静的乡野小公园。
02 “田院”的微更新
        村内田院现状除一季稻谷种植外,其余时间均为闲置,不具有长期的观赏性。设计利用其自然肌理,季节性轮种水稻、油菜花、向日葵等色彩明丽的植物,四季皆景,使这里成为山王广袤花海的缩影。并于田院内设计游步道,供人们近距离欣赏自然美景;休息平台间隔出现,供人休憩、交流、摄影留念。同时,于田院内布置多个农事体验活动点,如捉泥鳅、垂钓、体验耕种与采摘等等,展现农家休闲乐趣。
03 “竹院”的微更新
        山王村入口山坡是一方幽静的小竹林,考虑到村庄入口目前缺乏引导标志、缺乏休憩停留的设施、缺乏村民等待公交车时的站牌,我们综合考虑这三种使用需求,于竹林前空地设计一处竹亭,材质选用本地竹材进行搭建,样式区别于传统凉亭,更具有现代设计感,能够增大停留空间,增强村庄入口的辨识度,同时具有本土材质特色。竹亭与竹林共同营造出“竹院”的悠闲氛围。
04 “家院”的微更新
        该节点位于进村主要道路的转折点上,为三户人家所共有,现状部分是杂乱的菜地,部分为裸露的泥土,较为萧条。设计利用这一方小天地,布置廊亭与水池,并种植五彩作物及果树,营造缤纷田园小院。青砖、篱笆、瓦罐、乡土植物与特色田园小院,共同组成了充满农家风情的优美景观,供来往游客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山王村经过第一轮微更新改造,人居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改善:竹篱笆与竹亭两相呼应、静谧的林下步道传来欢声笑语、趣味的花町与中心池塘……这个古老的小村庄,正缓慢而悠哉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乡村干部告知我们,“树院”已经成为村里老人聊天最喜欢的去处,“田院”成为孩子们的欢乐场,“竹院”吸引了不少邻村村民前来参观,“家院”的改造模式提高了村民对自家农房改造的接受度。在此基础之上,第二轮村内公共建筑改造、第三轮农房立面改造也得以顺利推进下去,目前的山王村已经焕然一新。
四、“微更新”实践总结
        山王村改造的成功,源于乡村“微更新”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其一是因为这种改造方式尊重场所原有特质,从细微入手,点亮乡村微空间,以细节动人、以氛围感人,改造品质好。微更新改造必须建立在唯一场所中,设计师依据场所现状,提出细节更新的方案。山王村微更新充分尊重了当地的树林、田园资源,是具有特定点位、特定主题的细节改造,使项目针对性、落地性更强。
        其二是因为这种改造方式对使用主体非常友好。对于场所使用者即村民来说,更新前后是一种显著的对比感,但又不至于过于强硬而破坏他们对场所固有的情感记忆。山王村在经过第一轮微更新改造后,村民享受到环境品质提升带来的舒适,对下一轮改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微更新能够明显提高使用主体的接受度,使其在一次成功的更新改造后,对未来的改造更有所期待。
        其三是因为这种改造方式对管理与实施主体非常友好。微更新改造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后期维护需求较弱,对于我国普通乡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更具有推广意义。总而言之,微更新改造符合乡村需求、充满人情温度、值得推广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