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超深基坑施工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降水环节,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质量,而且也可保证施工安全。但在不同的地层条件下,采用的降水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针对砂泥岩地层超深基坑施工降水技术展开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具体判断降水技术中的各项参数,以供参考。
关键词:砂泥岩地层;超深基坑施工;降水技术;施工安全
一、超深基坑施工降水技术分析
在实施超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借助降水技术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一般会用抽排水的方式,来降低土体本身的含水量,避免出现流砂、管涌以及基坑坡面滑坡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很多项目中使用的降水方案并不合理。尤其是井点数量、间距参数等较为重要的细节参数,是保证深基坑工程降水效果的关键,然而很多人员在设计参数时,并没有考虑到深基坑工程的实际情况,导致设计效果和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止水帷幕的设计也非常关键,如果设计不合理,不仅会导致降水效果下降,还会影响到坑内的施工质量。
在超深基坑施工时,先要确定具体降水方案,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纯井点降水法、截水法。在此基础上,纯井点降水法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轻型井点、管井井点以及喷射井点。从目前来看,轻型井点的应用最为频繁,因其适用的地层范围较广,在填土、粉土、粘性土和砂土等渗透系数较大地层中均可以发挥出其本身的作用。管井井点和轻型井点较为相似,使用的范围也相同,管井井点内所有的抽水设备都可以单独运行,因此排水量更大。相比较而言,喷射井点可以应用增大降水深度,利用离心泵产生高压工作水,继而实现负压高速运动,吸出地下水。截水法就是利用止水帷幕,截断基坑内外的水力关系。常见的止水帷幕包括高压旋喷桩、深层搅拌桩、旋喷桩止水、地下连续墙等。
二、超深基坑施工降水技术应用
(一)工程概况
以西南地区某地下工程为例,受到地势的影响,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走向,在此背景下,结构最大埋深超过60m,施工承包商最终采用了明暗结合的基坑开挖技术。这种施工技术难度较大,需要对施工有关参数进行详细的技术,以此将其控制在科学范围内,切实提高施工效果。该地下工程结构总长度为185.9m,其中明挖部分长度为83.5m,暗挖部分埋深为58.0m。标准段宽为41.8m,结构顶板覆土深度为2.0m。由此可知,只有将隧道地下水水位降低在开挖面以下0.5-1.0m,才能够保证开挖施工安全稳定要求。根据勘测人员对车站地层的勘测结果来看,可以分为九层,分别为:杂填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总的来看,在该项目中主要需要面对地层结构就是粉砂岩,除了前两个层次之外,几乎所有的地层面中,均含有粉砂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工程的水文地质情况,最终确定该地下工程中主要受到上层滞水、第四系松散岩、碎屑岩类孔隙水的影响。从测量得到的数据来看,地下水位埋深为9.20-37.80m,水位高程为71.11-102.13m。在开展降水施工前,必须要确定实际的渗透系数,以此保证降水施工得到真正的成功。
(二)降水试验
为了保证降水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本文从单井抽水和群井抽水两个角度展开,一共设置了两口观测井和八口试验降水井。降水井采取集中布设和分散布设两种方式,先在竖井四周布设四口降水井,然后在车站两侧、中部地区分散分布设剩余四口降水井,井底高程为40.50m。观测井则布设在暗挖隧道顶部和底部,井底高程分别为53.00m、65.00m。单井抽水试验,随机选择了一口降水井,水位降低了46.50m。
其他井口的水位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总的来看,抽取深层地下水时,同层水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他深度的水位下降也较为明显,但相比较其他观测井而言,隧道顶部水位下降情况并不明显。由此可知,粉砂岩透水性自上而下增强,顶部以上含水层透水性最差,顶部以下含水层透水性存在差异。群井抽水试验,随机选择了五口降水井,分别设施不同的抽水流量,最大为6.19m3·h-1,最小为3.84m3·h-1。从其他井口观测得到的降水效果来看,隧道顶部水位降深较小,底部降深较大。
(三)试验分析
根据具体的降水系数试验,对粉砂岩地层透水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得到地层渗透系数,为0.5-0.9m/d。同时,展开了抽水恢复试验,单井抽水后水位恢复速度较快,群井较慢。群井抽水模式下在390min内可以恢复10%,而单井在40min内就可以恢复14%。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保证电力充足,保证降水工作的连续性,避免水位恢复对超深基坑支护产生负面影响[1]。
三、超深基坑施工降水技术设计
(一)具体设计
基于降水结构和渗透系数,综合考虑该地下工程的水文情况,对降水技术进行设计。
根据计算得到单井水量,其中H、S、R分别代表着含水层的厚度、地下水降低值以及抽水影响半径,rw为水井的半径,K为渗透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到基坑区域的总水量,具体公式如下,。除了上述两个参数之外,还需要计算单井最大出水量和干扰井群单井出水量。根据这些参数数据,进一步得到需要设置的井点数量以及井点之间的间距。该工程一共设计了70个降水井,其中有3个作为观测井,深度为53.5-58.6m,观测井的井底高程为55m,滤水管长为8m,井壁管和地面标高均为8m,黏土和绿豆砂回填高度为28m,沉淀管为0m。另外67个为降水井,深度为71.5-78.6m,井底高程分别设置为35m和37m两种。35m井底高程的降水井,滤水管长为42m,井壁管和地面标高均为35m,黏土和绿豆砂回填高度为47m,而37m井底高程的降水井,滤水管长为40m,井壁管和地面标高均为37m,黏土和绿豆砂回填高度为45m,二者的沉淀管均为1m。
(二)其他方面
根据观测得到的数据来看,在这种降水方式下,可以确保降水达到暗挖隧道井底,最大程度保证每一个开挖面的干燥。而且在暗挖隧道采用降水措施后,水压力下降,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采用三台阶法进行施工,施工质量、施工效率也会得到发展。在完成降水后,还要对井口进行封堵工作,以此保证施工效果,考虑到该地下工程站周围建筑物较多,因此,需要对建筑物进行预先加固处理,结合降水计划,实现加固处理。以该地下工程为例,利用信息技术对深基坑和周边环境展开监测,及时掌握动态监测数据,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让整个工程得到顺利开展。在降水技术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控制每一种材料的施工质量,如,黏土和绿豆砂作为降水回填材料,相应的规格要符合施工设计要求,满足施工标准,避免出现质量问题[2]。
总结:综上所述,降水施工在超深基坑施工技术中,是维护结构稳定性、保证地层安全性的关键,在大部分降水技术集中在浅埋明挖状态下,实现超深度降水,能让降水技术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根据工程实际,对深度60.0m的基坑进行降水,布置了70口降水井,减小水压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了基坑围护结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汪鹏程,王景,周守强.上跨既有隧道的深基坑降水开挖施工数值模拟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04):499-506.
[2]严涛,李坤杰,郭治岳,等.砂泥岩地层超深基坑施工降水技术研究[J].路基工程,2020(02):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