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代的年轮滚滚向前,推动着一切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建筑行业的建设周期长,建设难度大,许多因素都会造成建筑物中出现裂缝,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裂缝的种类及其出现的原因,最后,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建筑结构施工过程控制裂缝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建筑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给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其中,建筑事业作为支撑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同样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成为我们的新名片,得益于精湛的施工技能与高超的设计水平,我国也被称为“基建狂魔”。然而,提升建筑水平绝非一日之功。裂缝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直以来,我国乃至全球建筑行业针对建筑结构出现的裂缝均有一些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既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控制建筑结构施工中出现的裂缝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项话题。
一、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裂缝的种类及其出现的原因
(一)建筑结构裂缝的种类
建筑施工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导致出现裂缝,这些裂缝的表现也有所不一样。
1、微观裂缝
顾名思义,微观裂缝就是指比较细小的裂缝,有时用肉眼很难观察到。正如俗话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建筑物结构表面出现微观裂缝时,如若没有及时地处理,则很有可能会导致裂缝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宏观裂缝。微观裂缝基本上都是建筑层面的裂缝,不太可能会引起结构产生的裂缝。
2、宏观裂缝
宏观裂缝是指建筑物结构表面出现的、肉眼可见的裂缝,宏观裂缝的缝宽一般大于0.05mm的裂缝。宏观裂缝通常都是由于施工的质量通病产生的裂缝或者是混凝土结构构件抗拉承载能力不足导致混凝土产生较大拉应力故而产生的裂缝。
(二)建筑结构裂缝出现的原因
裂缝是建筑结构常见的一种现象,伴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如今,不论是在建筑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界,都有关于防治裂缝的研究。常言道,“对症下药”,明确建筑结构裂缝出现的原因,是我们采取措施予以防治的前提。
对于微观裂缝与宏观裂缝而言,出现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对于微观裂缝而言,导致这种裂缝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骨料、水泥石、气体、水组成的非均质性,在水化反应过程中各组分之间发生变形不均(温湿度影响的收缩性不同,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引起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粘着裂缝和水泥石裂缝。而宏观裂缝则主要是建筑结构在荷载或变形约束作用下结构构件出现较大拉应力,致使混凝土构件逐渐形成裂缝乃至扩展、连接和贯通,由结构原因产生的宏观裂缝会产生较大的使用及安全问题,例如常见的地下室侧墙的竖向通缝、框架梁两端的倒八字斜裂缝及跨中的垂直裂缝等,如果裂缝宽度超过规范值,必须对原结构进行复核受力、并对承载力不足的构件进行修补或加固。
二、浅谈建筑结构施工过程控制裂缝的有效途径
控制建筑结构裂缝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的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事前控制——保证质量,源头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施工前的调研准备同样必不可少,如:结合不良、水泥质量未达到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或不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等,这些都可能会造成裂缝的出现。因此,在施工活动开展之前,就必须对原材料进行检查,尤其是对水泥及其混合物质量的检验。结合实践经验,导致原材料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项:一方面,企业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发挥好监督作用,导致不合乎质量要求的原材料被收纳入库;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许多企业之间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固定的供应商,各材料之间的配合比以及其他添加剂的选择控制应得当。事前需全盘考虑所选材料是否能够真的满足本次建筑设计及施工的要求。
(二)事中控制——加强监管,提升质量
建筑施工技术已经日渐成熟,但是,同样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关注。施工阶段有很多因素会造成质量通病故而产生裂缝。为了提升施工技能,企业应对内部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或者引进具有这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首先,相关技术人员应熟练精通专业知识,现场施工之前应进行准确的技术交底,避免因操作不当产生的质量通病。其次,施工方案应选择得当,施工缝、后浇带的留设与处理应符合相关要求。再次,遇到雨季混凝土施工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以及其他配合比,浇筑完成后在规定时间应进行养护,防止配合比变化和温度变化带来的混凝土开裂。
(三)事后控制——跟踪项目,及时修复
强调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质量管理并不意味着事后检验不重要,企业的质量监督部门要严格按照标准检验,保证每一道工序及结构构件性能都合格,对于已发现的质量问题做好记录及分析管理并及时做好事后修复。在事后控制中,建筑层面常见无害裂缝的处理修补措施就是表面修补,目前很普遍的方法是清洗原构件表面后重新刷腻子涂刷抹面混合物。而结构构件层面的裂缝则需从根本入手,对于承载力不足的构件产生的裂缝,应对此构件进行受力层面的加固或置换,以此满足后期的裂缝开展。为了避免裂缝无法修补的弊端,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跟踪项目,及时发现可能导致问题出现的苗头已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其熄灭,同时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三、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快速发展中,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也水涨船高,如何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尽量减少裂缝的出现,是我们必须深思的话题。立足于新时代,我们应当铭记自己的建筑初心,以更加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更加精湛的技能投入到建筑物结构设计施工中,从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三个阶段出发,全面控制施工质量。希望本文提出的以上措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海辉.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现浇混凝土裂缝的措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3):139-140.
[2]杨宏宇.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裂缝控制措施[C]. 科技与企业杂志社、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建筑发展论坛——建筑与科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科技与企业杂志社、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