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靳革超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月8期   作者:靳革超
[导读] 建筑工程建设中,岩土勘察和地基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摘要:建筑工程建设中,岩土勘察和地基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整个工程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更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时,必须深入全面地开展岩土勘察工作,根据施工场地的稳定性程度和均匀性程度来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综合阐述了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的相关内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促进建筑行业的顺利发展,提高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为人们谋福利。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地基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5;TU753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地基施工质量,对于地基承载力与建筑工程质量具有辐射影响。在地基施工处理前需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现场勘察力度,借助土工试验实现对现场土层指标的详细分析,利用空间勘测技术进行合理布点,并采取适宜评价方法、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为工程施工质量创设完备保障。
1、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现状
1.1施工现场地质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因为其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其自身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地质的复杂形态、岩土体存在空洞、不明物体等,或者很难确定其埋藏的位置,特别对于一些松软的风化岩的土质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确定其岩土参数设计的难度,从而也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难度。
1.2对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重视程度欠缺
        当今时代,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致使一些建筑行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在岩土勘察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敷衍了事,产生了一系列的投机取巧的问题。如果岩土勘察相关工作松懈的情况,在岩土勘察的过程中,会使其相关的设计难以得到准确合理科学的数据的支持,也会给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处理工作造成不便,大大增加了地基处理的风险性。
1.3检查监管力度欠缺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来说,在其岩土勘察的承接业务中都出现了越级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的监察监督机构对其缺乏足够的监管力度,使得整个建筑行业忽视了合作竞争的市场机制,并且在后期阶段处理地基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的浪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因此,作为整个建筑行业的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其严谨性。
2、岩土工程地基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2.1预压处理施工技术
        软弱地基是特殊地基中的一种,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该地基无法采用强夯施工技术,需要采用预压法。预压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使用对砂层和土层进行覆盖能够对施工范围施加静荷载。②为了能够提高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力,在对地基进行压实处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根据软土地基的特点,比如抗剪强度和压缩性高以及土体疏松这些都是它的特点。只有通过在软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动荷截,才能够让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力得到提高。由于预压处理施工技术施工简便、成本低,通过对地基承载力在预压前进行的实验,能够为建筑工程预压处理提供施工依据。并且在地基处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强夯施工技术
        强夯法主要指利用重力作用进行地基夯实处理,致力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应将重锤质量控制在8~10t范围内、下落高度约为20m,在重锤开始下落时将势能转换为动能,在重锤与地基接触时将动能转化为对地基土体的动能与势能,使得地基土体间的缝隙被压缩、土体抗压强度得到提升,可发挥显著的地基处理效果。

但在此过程中需考虑到重锤下落对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物、管线埋设等情况的影响,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2.3预压处理技术
        受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基施工涉及到软弱地层,需采用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通常预压法包含真空预压法如图1所示、加载预压法等技术类型,在实际应用时需采用覆盖土层、覆盖砂层等方式对施工区域施加一定的静荷载,随后进行地基压实处理,利用重力作用提高地基承载力水平。在应用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时,需首先开展地基承载力试验,待加强地基控制后再施加荷载,保障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增强预压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2.4砂石垫层换填技术
        部分岩土工程对于地基承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倘若在前期勘察中发现地基软弱层厚度较大,需在实际施工时先将软弱地基部分进行清除,再开展地基夯实作业,选取强度大的砂石材料进行换填,经由垫层将地基上部荷载传入下部地基中,借此提升地基承载力。为解决浅层地基沉降问题,可选用基础置换处理技术,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工艺标准的控制,保障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最大限度缓解地基沉降问题。
2.5水泥灰土桩地基处理工艺
    在岩土工程的地基处理过程中,水泥灰土桩的使用主要依靠横向的挤密作用,与普通灰土挤密桩相比,此种工艺属于挤密桩技术的优化工艺。操作原理主要是在原有的岩土结构中,通过打入钢套管的方式形成孔洞,压缩原有岩土的体积空间,形成较为紧密的结构,而后在孔洞内灌注素土、灰土和水泥等混合物,逐层填入并夯实,经过水泥自动冷凝形成牢固的水泥灰土桩体。这种施工工艺可以强化原有结构的支撑力,更重要的是,依靠人工混合材料的加入,可以使桩体成为地基的主要受力结构,使地基施工也能符合二八法则。其对于承载力的提升效用明显。特别是在一些比较软弱的岩土基层中,施工工艺和投入成本会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3、岩土工程地基施工处理技术应用
3.1填换法技术应用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阶段,通过调节重锤,找到最合适的高度,让重锤自由下落。由于这种强大的重力作用,地基中的软土压缩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控制好基础的稳定性和强度,实现垫层材料的处置,使砂砾石搅拌均匀,使铺管处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当软土地基密实度达不到行业标准要求时,通过垫层材料的应用来控制砂砾的粒径,结合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浇筑处理和浇水养护。软地基表面潮湿,填筑和夯实处理阶段的操作效果较好。在填方和更换处理阶段,软土地基的填方和更换材料宜采用砂石、砂土等材料。这些材料承载能力较强,工艺方法相对方便,影响范围较小,对大多数软土地基的适应性较强。
3.1固化处理技术应用
        本技术的应用是将胶凝剂等化学试剂以应用的形式加入,搅拌相应的建筑材料以提高其稳定性。在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合理利用该技术可以控制软土地基的孔隙,逐渐增强土体颗粒的稳定性。目前,该技术在应用阶段的试剂选择通常与市场上的水玻璃、水泥等材料相结合。可靠性逐步提高。通过各种材料的混合与融合,能够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当软土地基的土质发生变化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地基的结构稳定性和强度。固化处理的应用还将细化各种操作方法的分类,除搅拌方法外,还可考虑喷射法、注浆法等技术手段。项目建设完成后,要及时审核验收,逐步提高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
结论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依托岩土工程勘察作业实现对施工现场地质状况、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全面调查,并合理采用强夯法、预压处理法、换填法与复合地基处理技术,提高地基施工处理质量,为整体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提供保障,进一步推动建设行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金亮.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中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8(14):141.
[2]李江龙.试论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3):71-73.
[3]刘福鹏.基于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研究[J].城市地理,2018(4):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