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昌都供电公司 西藏昌都 854000)
摘要:应国网相关政策要求,各电网公司需加快实现精细化管理、集约化发展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内容的全面贯彻落实,作为试点建设单位积极引进调控一体化变电运行模式,以此代替传统电网运行模式。文章从实际角度出发,重点阐述我国电网运行管理基本情况,并从中分析调控一体化给电网运行带来的影响,在掌握最新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电网安全稳定目标。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影响
引言:
我国的配电网自动化建设要晚于西方国家,由于国内电力行业对配电网的建设重视性不足,直到上世纪末,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才开始在重点城市展开试点,但此后发展缓慢。1998年之后国家开始城乡电网改造活动,对于配电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配电网的研究侧重于技术层面,对于管理层面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电网调控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还需要对很多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配电网智能调控一体化的建设对调度、监控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目前岗位设置以及人员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员工的培训以及后备人才的储备是电网面临的一大问题。
1智能调控一体化简述
所谓智能调控一体化主要是通过电力监控和电力调控两者的有效融合,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操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从工作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运维和调控。其中,运维是由专业运维人员检查、巡视、维护操作设备运行状态;调控则是在专业操作之下,完成度设备的实施监督与操控。电力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有效应用可调控整个电力控制系统,不仅有助于电力调控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且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电网监控与维护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传统电网运行模式中,电网调控中心负责对电网的运维、监控以及调度等,所承担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责任不明、混乱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电网整体运行效率及质量偏低。
2现阶段我国电网运行管理的基本情况
2.1常规站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常规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和实施过程中,需值班人员全天候在主控室进行监控,并且需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可有效促进变电站工作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有效提升,且能够锻炼人员应对紧急事态的能力,但其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不足现象,如,对人力资源有着较大的依赖性,这种需求随变电站规模变化而变化。
2.2监控中心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在实施监控中心变电运行管理模式时,需率先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完善的监控中心,统一安排站区管理人员,并以分区类型为依据进行不同操作队的安排。基于此管理模式之下的操作队具体操作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监管区域化的操作方式可实现对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但相较于当前电网运行模式,整体兼容性相对较差;
第二,监管一体化的操作方式即便能够与当前电网模式兼容运行,但需要以大量人力资源作为支撑条件;
第三,监控管理分设化的操作方式无需依赖过多人力资源,在中等规模层次的变电站中较为常见。
3调控一体化给电网运行带来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于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已有很多,已经开发出包括配电网管理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应用系统,极大地提高了配电网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但是这些系统侧重于技术层面,而对于电网人员组织、运行维护的管理层面尚未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本章对智能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1更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调度控制中心管理模式可促使变电站远方监控职能和运行操作职能两者得到有效分离,该模式主要以规范使用工管理、精简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在于变电站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情况下,将任务合理分配至相关管理人员,实现对其的统筹调配,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分担其任务,使工作人员有更多精力对电网运行设备进行巡视和维护,确保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方面,智能化管理手段可合理分配现有人力资源,降低对成本的过度消耗,并且可凸显设备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在工作人员日常培训过程中,可促使其专业技术以及综合素质的全满提升。另外,该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倒班人员和维护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分工,为工作人员提供休息机会,并营造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这种人性化的分配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人员工作量大、精神压力大的缺陷与不足。相较于传统单一工作模式,这种弹性的值班制方式,将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以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段进行划分,使工作人员在时间上具有高度自由,可用于技能学习方面的时间越来越多,在促使自身工作素质全面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除了对电网事故和电网操作的处理效率及完成质量,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3.2改变了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当前阶段,部分电网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模式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变电站集控站,这种管理方式单方面的承担了变电站、集控站以及监控的所有职责,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力资源提出了加大要求,但从实际来看,所投入人力远无法实现高效利用,使得集控工作中市场出现工作分配不均匀等现象。且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电网总体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传统运行管理模式的作用逐渐被新形式所替代。因此,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在电网运行中的全面实施,不仅与当前电网发展形式相适应,还可以使完整的调度中心的导师设立,增强与监控中心的沟通与联系,确保管理一体化的全面实现。而对于电网维护人员而言,巡视电网运行情况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对调度指令进行分解,操作变电站倒闸,密切配合并协调与调度中心的沟通,实现度电网的全面化及综合化管理。
3.3提升电网运行管理的工作效率
在电网系统中通过对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有效应用,可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对于电网信息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从根本上降低调度员的错误率,缩短在维修方面所消耗时间,同时,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全面实施促使数据传递的快速化与便捷化,如,电网工作人员在执行相关调度命令时,传统运行模式是在现场监控和调度工作过程中以电网信息进行传递,对各部门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需全部参与其中。首先,监控中心人员在发现电网异常运行现象时,需及时汇报反馈至调度中心从,由调度中心传达至监控中心,最终由监控中心向维护人员进行指令的传达,在接收到命令现场维修人员方可开展维修工作,这种复杂的工作流程,除了不能够及时传送信息,降低信息可信度之外,且徒增故障维修时间。而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全面实施后,系统优化和调整了故障操作流程,在促使故障维修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减少故障维修时间的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所有信息实现了全面公开,使得各部门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4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系统更新情况进行有效把握,进一步升级改造系统结构。由于各类信息资源的长时间累积,如何对诸多信息资源进行处理成为电网智能调控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因此,相关电力施工企业应在结合不同信息资源的情况下,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更加清晰全面的呈现各类信息。
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配电网的研究侧重于技术层面,对于管理层面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电网调控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还需要对很多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配电网智能调控一体化的建设对调度、监控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目前岗位设置以及人员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员工的培训以及后备人才的储备是电网面临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东霞,姚良忠,马文媛等.中外智能电网发展战略[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1):1.14.
[2]张文亮,刘壮志,王明俊,杨旭升.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电网技术,2009,33(1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