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对于河道污染的治理,不仅可以使河道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和修复,而且对于保护淡水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对于珍贵淡水资源的保护,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投入到河道的治理和修复中去。生态修复技术则是如今河道治理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之一,在河道治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以河道治理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作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一、生态修复技术的概述
生态修复技术就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手段和措施加以辅助,使受到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和生态结构得以恢复,重建健康稳定的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和加强水体生态系统的各种主要功能,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状态,使水体生态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不断演化。河道治理中应用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消除以及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消除。目前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分为三类:物理修复技术,即采用机械除藻、疏挖底泥、引水稀释等工程措施和手段来进行河道污染的治理。化学修复技术,即在河道污水中加入各种化学药剂来到杀死水藻、降低污水中磷、氮等物质的含量,平衡污水中氮、磷、钾物质的比例,从而达到污水修复的目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即通过在污水中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以及水生植被等方法和手段来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这样不仅可以为自身提供所需的营养需要,而且也可以促进大量微生物的活动来加速有机污染物的讲解,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1]。
二、河道治理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一)河道形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自然形成的河道应该是蜿蜒曲折以及不规则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河道中河水的流速,并通过河岸水体的渗透以及植物的储水起到调洪蓄水的作用,而且也可以避免河道水土的流失,从而为植物和鱼类等提供生产和栖息的环境。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建设以及航运的需要,把很多不规则的河道进行拓宽和加直,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使得河道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也使得河道失去了水土交换、调洪蓄水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河道曲折以及不规则的自然形态,避免进行直线或者折线型的河道规划和设计,从而达到保持河道生态多样性以及调节洪水、蓄水等方面的作用。
(二)生态河堤修复技术的应用
在河道两边修建河堤不仅可以起到预防和抵御洪水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植被护岸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修建河堤时不仅要加强对于河堤的改造和加固,也要同时开展对于河堤的生态修复工作,使河堤在防治洪水的同时也能够为河道的生态修复提供支持和辅助作用。对于河道河堤的生态修复主要是指将河堤改造成适合水生生物生长的生态河堤,使河堤为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提供必须的环境,提升生物对于河道水体的净化作用[2]。
(三)生态河床修复技术的应用
河床包括河道底部的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河道径流、调节蓄水量、去除水中有害物质以及提供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功能。我国传统的河床修复技术通常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块石结构等对河床进行铺设或者使河床形成人工化和渠道化,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河道的生态环境,而且会造成河道生态环境的缺乏和单一,使得河道的生态多样性减少,影响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而生态河床修复技术,则是指不使用这些硬质材料进行河床的铺设,恢复河床的自然泥沙形态,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让水生生物起到稳固河床、改善河床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生态护坡修复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河道护坡通常是采用钢筋混凝土覆盖护坡的形式,使得河道护坡无法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生长环境,从而破坏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和平衡。因此,我们在进行河道护坡修复时,可以采用在护坡上种植草坪或者树木的方式,通过这些草坪和树木的种植可以使河道的水流速度得到有效的缓冲,避免河道水土的流失,而且也可以有效加强护坡的稳定性[3]。
(五)曝气生态净化技术的应用
曝气生态净化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人工曝气的方法加强河道污水与空气的接触,从而增加河道污水中的氧气含量,使河道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增加与氧气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得污水中的微生物在有充足氧气的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和分解,达到净水水质的目的。曝气生态净化技术以水生生物为主体,通过人工曝气来进行辅助,是生态净化方式与人工的有效结合。通过曝气生态净化技术可以使河道污水中恢复微生物与水生动植物共存的良好生态系统,通过这些生物的互相协作来吸附、吸收或者讲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使河道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链,促进河道生态环境的不断改良和优化[4]。
(六)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应用
人工湿地是指由人工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自然界沼泽类似的环境,通过将污水、污泥等投配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在污水与污泥在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的互相协同作用,实现对于污水以及污泥的净化和处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可以使河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共生、物质的循环等方式,促进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降解和吸收等,充分发挥资源的再利用价值,防止环境的再次污染,实现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和处理方式。随着对人工湿地中填料的不断更换,使得河道中的水质得到不断的改善,各种微生物和生物也可以获得不断的繁殖和生长,河道的生态环境也会不断的趋于稳定,从而实现对于河道的治理和修复过程。
(七)生物膜处理技术的应用
生物膜处理技术是一种污水好氧生物的处理技术,使一种固定膜法,利用污水土壤的自净能力的人工化和强化,去除污水中的溶解性以及胶状体等有机污染物,从而到达污水治理和净化的目的。生物膜处理技术的实现主要是指利用在河道内投放卵石等天然材料或者一些合成材料等,使这些材料的表面形成一种可以附着微生物的生物膜,从而使得微生物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加强微生物对于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分解和降解效果。生物膜处理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对环境干扰小、费用少、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以及修复过程比较短等优点,因此生物膜处理技术在我国中型以及小型河流的污水治理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5]。
结语:河道污染的治理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而且也可以有效改善河道附近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在对河道污染进行治理时,应用到的生态修复技术多种多样,并且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辉. 生态修复技术在深圳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9(8).
[2]薛文彬. 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000(012):4856.
[3]王红雪, 王凯.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000(014):5181-5181.
[4]黄鑫宗, 骆娴, 黄文科,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000(002):87-87.
[5]朱向宇, 赵添乐.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探索[J]. 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6):00176-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