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国际机场项目施工场地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26卷8期   作者:吴东
[导读] 本文作者引用工程案例,将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东航基地(西区)二期配套工程项目(南区)建设为研究对象。
        摘要:本文作者引用工程案例,将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东航基地(西区)二期配套工程项目(南区)建设为研究对象,由于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工期紧与施工面积较大,因此,为了让工程进行的相对顺利,提升施工质量,在施工作业阶段,对BIM技术进行了应用,力求能够实现对施工场地进行科学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BIM技术;国际机场航站楼;施工场地管理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东航基地(西区)二期配套工程项目(南区)。其中,项目基地面积21300.8㎡,总建筑面积约89789.7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3551.49㎡,地下建筑面积36238.27㎡。除去5、8号塔楼外,剩余塔楼均由V形单元建筑组成,分为A、B翼。各楼层高均为4.4m。裙房二层,结构顶标高9.480。另有连接北区的地下通道2根,上部钢结构连桥2条。砌筑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砌筑墙体采用A5.0蒸压加气砼砌块,砂浆可采用Mb5.0混合砂浆。如图1为施工现场平面图。
       
        图 1 施工现场平面图
        根据整体项目的建设周期,分阶段制定实施计划,月度计划和周度计划。用每周计划控制子项目的进度,用节点控制总进度,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同时,为了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做好各分项工程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分部分项工序以最大限度进行合理连接,保证施工流水能按计划正常运转。
2  BIM技术在国际机场项目施工场地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在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对BIM技术进行利用,不仅可以实现三维渲染,快速的进行算量,还能够进行现场虚拟,大大提升了施工场地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2.1 三维渲染
        通过对BIM技术的深入分析得知,其具有较强的可视化特点,能够将工程施工现场以及施工的整个过程直观的呈现出来,保证施工人员可以依照工程三维模型,合理的调整施工方案,综合的进行对比研究,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施工方案进行制定,以便工程建设工作的进行能够相对顺利[1]。同时,通过对BIM技术的科学选择,在工程模型构建完成之后,可以再次的对BIM技术进行利用,科学的进行三维渲染,从而让BIM工程模型的精准度全面提高,强化工程施工场地的管理水平。
        2.2快速算量
        在本工程施工工作进行期间,因为工程红线范围与地下室边线范围距离近,工程实体基本充满整个红线范围,施工可利用场地较少。并且上部1幢裙房、6幢塔楼,单体关系密切,分布密度高。工程平面位置不规则,各塔楼轴线不平行或正交;各层平面形状均不标准,无统一标准层。同时,牵涉相关专业分包工程较多,主要包括钢结构工程、地下顶管工程、幕墙工程、室内装修工程。各专业与土建工程、各专业工程之间搭接面较多,统一协调管理要求高。所以,在进行场地管理期间,一定要综合考量[2]。因而,在这种背景下,科学的将BIM技术应用其中,借助技术中涵盖的6D信息库,强化对工程成本的把控,合理的对预算工作进行开展。并且,在BIM建模的配合之下,还能够对工程成本进行预估控制的数据显示,让施工方可以依照BIM建模的数据,有效的进行管理。


        2.3现场虚拟
        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将BIM技术科学的与工程项目进行融合,能够利用技术中存在的可视化特点,结合工程的时间纬度,以保证能够精准的将工程现场模拟出来,然后对比分析施工进度和计划进度,以便施工方可以依照房建工程的具体现状,合理的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施工场地协同管理的目的。
3  BIM技术在国际机场项目施工场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3.1各施工阶段整体平面布置
        3.1.1土方开挖阶段。在工程项目建设环节,针对土方开挖阶段,因为施工场地平面比较大且比较空旷,可利用的场地较多。但是,因为此时桩基施工已经建设完毕,施工现场的环境比较差,辨识度不高。同时,在土方开挖阶段施工平面布置的时候,需要对土方开挖的难易程度以及开挖量等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借助BIM技术,在BIM模型当中将桩基模型以及地下管廊模型等导入其中,然后利用模型整合以及可视化等特点,对各个障碍进行科学的规避,有效的对内部的土方运输路线进行布置,科学的对整个机场项目土方开挖期间的平面布置图进行规划。
        在对模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对环场道路以及内部土方运输道路进行了布置,最后对BIM模型之后发现,本项目有一条环场的服务车道。由于考虑到绿色施工永临结合的需求,将运营期间的服务车道作为主要依据,并在该位置上,对土方开挖运输阶段的环场路进行布置,同时对各个标段的内部输运道路和主干道路连接在一起,以便能够让车辆运输需求得到满足。
        3.1.2上部土建结构施工阶段。针对该阶段的施工,其工期较为紧张,并且施工现场的人员比较多。所以,为了可以进一步的对该环节的施工场地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应该在综合工程具体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的对BIM技术进行利用。同时,为保证材料能够顺利的进入场地,设置了内环场路以及外环场路[3]。并且,在内外环场路之间,各个土建施工单位可以自主的对材料堆场等进行布置。
    3.2施工临时用地管理
        在土建施工工作进行的末期,钢结构、幕墙以及机电等多专业的施工单位会陆续的进入到施工现场。但是,因为各个单位进场的间隔时间不长,所以临时用地也比较有限。同时,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交叉较多,使得临时用地经常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临时用地管理的难度。故此,为了可以高效率且合理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可以借助BIM技术,科学的对临时用地布置规划模型进行构建。在模型中,应该对场地使用的时间、使用场地的单位名称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标注,实时的跟踪,严格管理,以便可以从整体的角度上对场地管理效率以及水平进行提升。
    3.3 施工作业面立体网络化管理
        在本次工程建设中,由于参建的施工单位相对较多,交叉作业又具有较强的繁琐性,再加上区域管理的变动性非常大,界定困难。所以,诸多因素的存在,都使得场地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阻碍。因而,为了可以更好的对这类问题进行处理,应该依照施工现状,借助BIM技术,科学的对施工单位管理责任区域,制定管理区域移交规定,然后依照立体空间网格化全覆盖,对施工作业空间的责任单位进行明确,并结合工程实际进展,及时的作出调整,保证可以对场地管理漏洞进行规避。比如:在利用BIM技术进行模型构建的时候,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来对不同专业施工单位进行表示,左上角可以显示日期。通过网格管理图,可以直观的将某一个时间显示出来,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目标。
4  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对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场地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BIM技术应用的价值,剖析了场地管理期间存在的难点,并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应用方案,有效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了施工的水平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袁理明,黄银燊,李小霆,王小南,谢庆伦,阮祥炬,徐国洲.武汉天河国际机场T3航站楼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20,50(08):9-14.
[2]任斌,王晓颖,冯亦军.BIM技术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东航维修机库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19,35(11):133-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