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电力行业数字化审计模式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6期   作者:申英华
[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深刻影响着审计环境、审计模式等诸方面,数字化审计模式正是这一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延边供电公司  吉林延吉  133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深刻影响着审计环境、审计模式等诸方面,数字化审计模式正是这一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电力行业审计发展的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数字化审计的核心是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数据,其模式包括审计管理、审计实施、质量控制、数据共享等全方位的数字化。本文的研究对电力行业审计实践的深化和推进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电力行业;审计模式
        一、数字化审计的优势
        数字化审计是审计行业在面临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时自我优化的产物,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其有着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审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电子化审计所能取得或查阅的数据量相较于传统模式来说,具有明显的全面性优势。审计的结果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基本数据得出,但是针对如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数字化审计具有更加高效的方法,比如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为了确保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审计的便利,将报表与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数据进行比对或者将其报表与同一行业整体的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从而得到验证的结果。
        数字化审计的审计范围更广。信息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数据涵盖企业的业务及职能层次越多,所以说数字化审计依据企业的数据进行审计,就是一次全面的了解与核查,有效避免了人工筛选抽查方式存在的片面、主观的问题,帮助审计人员更客观、全面地进行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数字化审计的对象是已经电子化的数据信息,所以审计不再局限于现场核查,审计所需的争取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至审计人员手上,这提高了审计灵活性,节约了时间成本。
        数字化审计,通过对数据的的关联性审查,能够分析出数据从流程、生成以及保存的整个过程,帮助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全面监控,降低审计风险。
        二、数字化审计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数字化信息审计的法律法规条文
        2015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公布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曾建议“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构建国家审计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但该意见并未形成约束性的法律法规。
        根据现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审计部门只能在获得法律相关授权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上进行审计证据的数据搜集,对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有合法性和边界性的现实困扰。事实上,从国家审计机关到地方各类企业,国家审计机关并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管理企业电子财务数据的法规依据。
        2.2缺乏完整数字化审计理论
        目前对于数字化审计系统建设的研究成果未成系统化,研究和论述的数字化审计理论过于简单,多数停留在解释概念和强调重要性方面,对于构建数字化审计系统过程中的难点,主要是列举一些主客观限制,没有进行较为深入具体的分析,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2.3缺乏数字化审计人才
        (1)缺乏复合型人才。国家审计队伍中主要由财经类专业人员构成,近年来对该部分人员进行了数字审计培养,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用脱节,真正在审计业务一线发挥的作用不大。同时审计队伍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又缺乏财会和审计专业知识,不能独立开展数字化审计。
        (2)人才储备少。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下,企业往往忽略储备数据统计分析知识的人才,企业空有大量审计数据,而缺少专门统计技术分析人员。
        (3)企业审计团队需不断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团队的人员年龄架构应进行适当调整,防止部分员工审计思维固化,拒绝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维、新思路,从而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活力。
        三、推进数字化审计工作的措施
        有效发展和推动电力行业数字化审计工作,需注重对现存的审计工作进行高质量地改革以及创新工作,以使其不断趋于数字化以及信息化。


        3.1创设完善的数字化审计规章制度
        为了有效提升数字化审计的规范性,以及审计实务的实效性,就需要探寻多样化有效手段,有效评估各类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就供电企业层面而言,可以通过实施有效创新的方式,创设出符合自身行业化特色的数字化审计工作体系。可以通过吸收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方式,参考ISACA所实施工作及其所创设的COBIT,使得电力行业数字化审计工作不断趋于标准化。
        3.2重视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数据已经变成了电力行业在未来有序经营、进行参考的重要材料,也是实施数字化审计工作最主要、最基础的依据。因此,实施高质量的数字化审计工作,需要利用探寻以及创新出多种新型的处理方法及手段,实施多种现代化技术,对各种数据实时更有效、更深入地分析和整合。
        (1)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中,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法,准确、有效地探寻出自身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实施具体的数字化审计工作时,对相应数据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进行明晰,并对其中存在的内在关系等实施探究和了解,以及对多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等实施对照分析。
        (2)对所采集数据实施可视化技术进行分析的方式,将数据项比作图元元素,利用多维数据的方式,大量所需分析以及研究的数据,以图像的形式展现,有效提升供电行业审计工作的效率。
        3.3逐步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审计平台
        (1)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企业应聘请专家培训信息化审计平台操作人员,制定平台操作细则,包括审计数据的储存、移交、采集、保密、删除、恢复、分析、运用、分享等权限和工作规范的要求,确保审计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
        (2)维护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为保证内部审计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平台操作人员必须及时上传数据,提供数据的实时共享,加强数据的访问权限控制,记录授权使用用户的操作日志,配备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日常维护和修整,保证平台运行的稳定性。
        (3)做好平台的数据对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与外审单位、国家审计机关沟通,了解它们对数字化审计证据的采集需求和流程,制定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做好数据接口,确保数据报送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4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
        (1)熟悉国家出台的信息化审计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准则。在内部审计方面,熟悉企业制订的相关准则和工作流程规定等。
        (2)在海量纸质、实物或电子审计证据的面前,操作人员需具备跨领域(财务、税务、统计及信息化网络相关)知识,充分利用信息化审计平台的便利全面采集数据,开展有针对性地数据发掘和分析工作,形成人机知识经验结合的综合判断。
        (3)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实行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着力培养数据采集转化分析方面的人才,使他们成为数字化审计领域的专家。
        (4)保持与信息化专家的密切联系,积极与其沟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审计平台用户体验提出平台建设及维护的建议,参与内部审计数据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王波,赵玉林.论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以中石油集团为例[J].财会月刊(上),2017(2)
        [2]赵晓飞,陈静.基于信息化系统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方法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1)
        [3]牛艳芳,冯占国,孟祥宇.大数据价值链视角下的审计工作创新实践.审计研究,2017(05)
        [4]张福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营与管理,2013(01)
        [5]李璐璐.试论联网审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作者简介:
        申英华(1985.5.17),性别:女;籍贯:吉林省延吉市;民族:朝鲜族;学历:本科、学士;研究方向:审计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