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建设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5期   作者:王艳
[导读]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量呈现飞速发展趋势,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量呈现飞速发展趋势,地方政府部门利用网络环境做好舆情管理,营造和谐氛围是必然可行的。文章通过对网络舆情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地方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地方网络;网络舆情;舆情管理;管理体系
        引言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渠道参与政治,表达民意,了解政府动态和信息。如今,互联网是人们舆论发声的主要战地,网络舆情反映了社会情绪,通过网络舆情政府可以把握民众的需求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有利于政府提高公信力。网络舆情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扭曲和放大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会受到民众的质疑。由此,研究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舆情往往从现实社会中的某一事件或问题中引起社会民众关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后,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新闻媒体也会进行跟踪与关注,并持续产生后续影响力,效率高且信息保真,覆盖面广。由于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使得它与传统的社会舆情相比,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具体来说主要概括为迅捷性、多元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迅捷性是指网络舆情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网民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世界某个角落的新闻事件,他们的表达也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多元性是指网络没有边界,网民可以来自不同领域和阶层,他们或隐匿身份,或者现身说法,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看法,在网上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开放性是指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者不再一定是专业记者,普通网民也能借助网络将身边的奇闻趣事发到论坛、微博、微信群及朋友圈等网络舆论场所,使刚刚发生的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扩大的态势。虚拟性是指网络舆情衍生和传播依赖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网民可以隐藏真实的姓名、职业等基本信息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它的虚拟性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监控力较弱,导致部分消极反动言论在网络社会蔓延,比起其他社会舆情,政府监控网络舆情的难度更大[1]。
        2地方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
        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网络舆情是新时代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的新挑战,政府为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需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网络舆情发展的初期,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政府应该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纳入日常政务管理中,提高对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视。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频繁发生,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控制,在网络舆情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确定政府的长期策略和近期策略。微博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平台,是政府需要重点管理和监控的对象,网络舆情的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还需要媒体和网民的共同参与,推进网络舆情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推进,政府应积极发挥“舆论领袖”的引导力,与广大网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变、热度变化发展趋势等进行详细地刻画,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对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治理。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对事件的回应速度、回应话语、回应主体身份以及政府内部信息的透明度都会影响政府网络舆情的治理效果[2]。


        2.2发挥本地媒体的作用
        各地发生了突发事件后,惯例是不让本地记者采访,而采用上级媒体的通稿。本地人在本地传统媒体上,看不到本地突发事件的报道,只能通过自媒体了解情况,会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猜测。同时,上级媒体的新闻通稿,在报道量上也很难满足本地民众的需求。今后,各地可以让本地党报参与突发事件的报道,首先在本地占领舆论阵地,引导舆论走向。
        2.3创新引导方式,占据舆情治理主动地位
        做好重大疫情下的网络舆情治理,要创新引导方式、丰富回应手段,占据舆情治理的主动地位。首先,掌握领导权,敢于亮剑发声。面对网络上的不实报道、蓄意炒作,既要及时准确说明“炒作不属实”,还要有理有据说清“事实是什么”。同时善用中国抗“疫”中的鲜活事迹和生动实践来引导舆论,让主流声音更加“有血有肉”,更接地气。其次,争取主导权,培养正向“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的强大影响力不容小觑,微博上动辄近万名“粉丝”搅动舆论登上“热搜排行榜”的事件时常发生。“意见领袖”具有强大舆论动员力,他们理性、理智发声,自然会促进网民舆论的理性和理智化。要积极培养一批政治成熟、立场坚定的舆论“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网络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重大疫情引发的消极舆论、非理性言论和网络谣言进行有力回应,拓宽主流声音的传播渠道。再次,掌握话语权,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亲和力[3]。
        2.4奖惩保障
        对及时上报信息,处理坚决果断,处置及时有效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予以通报表彰。对执行预案不力,玩忽职守,贻误时机,导致事件恶化,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或不遵守纪律,擅自向外界透露事态发展、处置进程等相关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信息隐瞒不报或未及时上报的部门及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管理成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舆论力量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舆论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软环境,特别是当前重大疫情环境下做好地方舆论管理更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琳.论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J].中州大学学报,2018(2):61-65.
        [2]杨昆,汤波.我国网络舆情现状及治理对策探究[J].管理观察,2019(7):57-59.
        [3]赵建超.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5):75-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