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5期   作者:沈耀宗
[导读]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
        摘要: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本文将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进而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其中问题主要包括宣传力度不足、各部门配合度不够、普查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对策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明确部门分工、提高普查人员整体素质等。
        关键词:第二次全国污染普查;部门配合;增强合作

        引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指较为全面了解全国各地区污染源的数量与分布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污染物排放去向、排放量、污染治理水平、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治理费用等,为将来污染物治理与产业调整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为提高此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效率,需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足
        污染源普查工作是我国一项关键的国情调查,但目前一些普查对象对污染源普查的了解并不充分,很多人只是知道这项政策,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相关部门没有进行广泛宣传,在实际开展调查工作时,部分普查对象会将普查人员拒之门外,影响工作进度与效率。
(二)各部门配合度不够
        污染源普查分为两部分,包括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中央事权以环保局为中心,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地方事权以农业局为中心,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在普查进行中发现各个部门之间很少沟通交流,有些部门只是应付、走形式而已,还存在文件精神不及时传达等现象,进而影响开展普查工作。相应的数据审核具体分为省、市、县三层,其中县级要掌握好数据的第一关。在实际审核中,有些县区提交到市级的数据大多存在填报信息不完整、数据填写错误、调查内容与实际生产不相符等问题,给市级审核工作增加了难度,严重影响了普查工作制度。
(三)普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此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大批普查人员进行入户调查、记录数据,进行填表工作,为了按时完成普查工作,组织了大量当地人员参与普查,由于部分人员专业知识与经验不足导致普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调查内容不够了解,记录的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出现很多错误。一些普查人员对相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够重视,仍然会出现不清楚工作内容、报表填写不规范、普查工具不会使用等现象,同时有些普查人员缺乏责任心,对普查对象没有深入了解,并不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导致整体报表存在漏报、错报、多报等问题,严重影响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1]。
二、解决相应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在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之前,各地区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海报、广播、展板、微信、报纸、网络等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在城市大屏幕上播放相关宣传片,在广播上成立相关栏目播放相关内容,在报纸或微信公众号上建立相关专栏发布宣传文章等方法,大力宣传污染物普查工作,使更多企业、单位和个人知道,并能够充分了解工作内容,保证不会发生普查人员被当成骗子或拒之门外现象,以便普查对象积极配合调查,进一步促进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合作,明确部门分工
        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相对来说是一项涉及范围广、规模宏大的系统工作,应该由多个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工作能力要求标准很高,工作时间要求也极其严格,超大的工作量对各部门的执行能力提出很高标准。确定各部门分工合作是提升普查效率的关键,从领导小组到普查指导员再到其他工作人员,均需要根据自己工作职责完成工作,具体明确每名员工的工作内容,尽量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处理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而推进工作顺利展开。增强各个部门的合作意识,加强沟通交流,紧密联系上下级之间的工作联系,进一步形成全方面的污染源普查工作运行模式,保证工作可以有序稳定进行。
(三)提高普查人员整体素质
        对员工展开专业培训,包括讲解专业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训练,聘请具有污染源普查工作经验的人员,以老员工带新人的方式强化团队能力,不断学习,把学习贯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上报,和领导进行沟通交流,以便解决问题更好的工作,员工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保证相关问题不在重复发生。建立员工奖惩机制,对认真负责的普查员工进行适当奖励与表扬,在相应范围内进行通告;对具有消极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差的员工进行惩罚与批评,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的质量。
三、其他对策
(一)突破传统数据库限制,应用大数据技术
        普通数据库一般只能完成简单的储存与分析工作,没有办法将各类数据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数据收集时期就使数据形式与内容受到一定限制。在实际普查工作进行过程中,有序、无序的数据均具有相应使用价值。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因为数据搜集、储存成本很高,所以很难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且当时收集数据的工具简单、功能单一,技术层面的落后限制了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如今,我国各种技术已经在飞速发展,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都能够支持大量数据的分析,因此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突破传统数据库的限制,掌握更多有用信息,包括节能技术应用状况、新能源使用比例等,能够获得海量数据,并且通过自动装置监视数据波动情况,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综合参数,得出新工艺、新技术所带来的成本效益与时间,进而达到数据周期的延伸[2]。
(二)结合经济发展,延伸污染源数据
        此次普查工作的核心是国家环境保护发展水平普查,同时也是对各行业的发展现状的普查。普查工作既涉及环保领域,又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调查的延伸。通过对污染源数量和程度等信息的收集与整合,能够为评价环保技术提供有效参考,对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均有积极作用。所以,应该与我国绿色发展需求相结合,延伸污染源数据调查的范围,其中涵盖节能类、能源经济类、新能源类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每个区域农业、工业发展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与行业分布的合理性。
(三)以环境管理为目标,重点关注污染源活动水平
        众所周知,本次污染源普查范围更加广泛,除污染类外,还包括能源类、节能类等方面。在实际普查工作进行中,可以把实施污染许可证机制当作制度支撑;固体废弃物二次利用;水体排入废水状况;建构城市污染物排放清单等数据,在结构框架中进行整合拆分,进而实现数据信息的相互转化和组合应用。
结束语:通过以上论述可得出,相对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来说,第二次普查具有了更加科学成熟的普查计划,同时应用先进的普查技术与专业的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普查效率,使普查工作更加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侯志国.刍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技与创新,2020(06):142-143.
[2]张嘉敏.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19,31(05):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