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5期   作者:张标林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阅读能力成为学生能力发展之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阅读能力成为学生能力发展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教师越来越重视的话题,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以实现学习目标。因此,本文笔者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学;阅读思维;阅读积累
        初中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关键期,也是培养自身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教师常常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学生思考问题出现偏差时,虽能能够及时将其解决,但没有全面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造成学生逐渐产生依赖心理,对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及时发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分析其原因,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予以改进,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笔者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目前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1、语言掌握不牢
        初中数学知识区别于小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思维障碍,造成阅读问题时,产生概念不清、思维混淆的情况,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自然无从谈起。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和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及时掌握数学语言,也没有清晰理解数学概念,导致解决数学问题时,题目的信息未能有效辨别,因此,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2、问题解析不清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最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从问题中提取到有效信息,这也是后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虽然认识每一个数学符号,也能够对数学语言具有清晰的辨别,但提取不到有效信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认识模糊,造成解决题目时,思维出现一定的错误,因此,对问题的全面解析也是学生需要逐渐增强的,这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3、阅读思维不强
        理解题意的过程就是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的过程,也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主要环节。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数学问题时,对概念认识清晰,也能有效捕捉到信息点,但是对题目解析存在一定的逻辑混乱,呈现出的结果缺乏严谨性,因此,数学思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体现数学学科严谨性的重要依据。
        4、阅读积累不足
        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以单一的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也将数学教材作为唯一的阅读来源,造成学生的阅读积累不足,知识面也较为狭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力量。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深化概念理解,打牢基础知识
        数学概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核心力量。它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还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有效解决数学语言掌握不牢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概念理解,应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把握,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基本保障。如:“绝对值”章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并且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两只狗在原点的左右边,并和原点有一定距离,让学生总结出绝对值的概念,认清绝对值的符号,再次让学生从数轴上观察正数、负数和所对应的绝对值数,学生对绝对值具有了理性认识,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与学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还使学生灵活掌握了绝对值、正数、负数等数学语言,从而打牢了绝对值等相关基础知识。


        2、增强解析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解析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催化剂。它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加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还能使学生在阅读数学问题时,提取出有效信息,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问题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抓取到题目中需要的信息点,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获取数量关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如问题:“一家服装店对一件服装按成本提高百分之四十后标价,又以八折优惠卖出,结果仍获利15元,则该服装的成本为多少元?”在这一道打折销售问题中,涉及一元一次方程,笔者没有直接将题目中所提及的信息分析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用笔画出题目中有效的信息点,成本加上成本的百分之四十即为标价,标价的八折即为售价,售价除去成本即为获利,把握这三个信息点,再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们得出:“”,通过学生主动提取信息的过程,一方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打折问题中各个属性关系的进一步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问题的速度。
        3、预设阅读问题,加强思维引导
        预设阅读问题是加强学生阅读思维的主要依据,还是体现数学问题逻辑性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揭示问题中数量存在的内在联系,还能强化学生对问题解决的严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预设阅读问题,使学生根据题设,进行分步填空,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特点,还能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从而打破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有理数混合运算集合了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法则,因此,引导学生分步思考,首先计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乘方、乘除、加减,如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步骤后,有些学生首先计算出9和-7后,将两个数相乘,有的学生计算出9,再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出正确的结果,通过思维引导,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有意识记,还促进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从而强化学生阅读问题的能力,增加数学逻辑的严谨性。
        4、拓展阅读范围,促进阅读积累
        拓展阅读范围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积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还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潜在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学生处在题海的压力之下,而应适时地推荐初中数学课外阅读书,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如:《奇妙的数王国》这本数学课外读物,主要内容包括:奇妙的数王国、猪八戒新传、长鼻子大仙、熊法官和猴警探、梦游“零王国”、神秘数、有理数和无理数之战、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7和8的故事等,从这本读物中,不仅能够使学生轻松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容易将知识内化,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以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当下的初中数学常常忽视阅读教学,也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数学阅读”的审视,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薄弱之处,有的放矢地改进,首先强化学生对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的深刻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抓取题设中的有效信息,并将其建立联系,此外,要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严谨性的重视,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数学教材这一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应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王西庆,王先英.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32).
        [2]沈海虹.阅读之花,数学课堂——加强初中数学课堂阅读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7(3).
        [3]张薇薇.关于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