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时期,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做好对教学教材内容的综合把握,本文主要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设计及运用展开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设计及运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探究与分享活动的设计及运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首先分析了探究与分享活动的特征,并阐述了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教学方法。
一、 探究与分享活动的特征
(一)具有思想性
当前时期,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发挥出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借助更加多样化的素材来展开教材设计,其中包括有多样化的情景材料和案例,教材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事例来增强对课本教材中内涵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化的探究和反思,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探究与分享活动的问题设计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可以有效避免较为空泛的问题设置,不断引导学生展开对教学内容的探索。所以来说,也能够更加高效地体现出思想性的内涵。
(二)具有民主性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很大重视,针对探究与分享活动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体现出民主性。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进行探究与分享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教师以倾听者的身份来做好问题的拓展和引导,当然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也能够有针对性的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组织学生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探究和分享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深入探讨,并找到其中的价值。所以说,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内容设置,能够更加高效地体现出民主特征。
(三)有序参与性
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教师应当要做好科学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有序地参与到探究与分享活动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设置来开展探究与分享活动。针对学生的探究与分享,可以结合活动设计的内在逻辑和完整性的教学过程,来注重发挥出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操作性,教师要做好对课堂的整体性把控,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与活动中来,同时也要做好对秩序的把握,只有做到科学有序参与,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二、 探究与分享活动的设计及运用
(一)精简活动数量,提高课堂实效
《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个框题都有活动和正文。针对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研究,在进行活动设置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做好对探究与分享活动的综合设置。如果对每一个框框架都进行设置,往往会导致探究与活动的教学开展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应当要做好对探究与活动的精简设置,结合课程内容和整个教学规划来对参与活动进行科学高效设置,在此过程中将教学内容难点和重点突出出来,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来提高探究与活动的实效性。另外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课程提问和学生间的探讨交流,从而更加高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增强活动连贯性,提升案例利用率
道德与法治这一教材中,针对探究与分享活动多数是独立设置,所以如果教师单纯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往往会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和观察能力不细致,导致探究与活动开展效率低下。基于此,教师应当要做好对学生的课前引导,来提升整个案例利用率,比如在针对友谊相关的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要对其具体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并以此来找到案例中的核心内涵,以此展开学生的分析探讨,并增强学生对相关案例的核心把握,不断提高案例利用率,帮助学生展开更加高效的探究和合作分析,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拓展教育时空,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针对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师如果单一的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设置,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拓展效果,所以当教师开展探究与活动中,应当要做好课外拓展。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来构建起探究与分享的活动机制。比如,针对生命相关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社会调查,借助网络资源以及身边的亲戚朋友来进行探究,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的拓展,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感悟,确保探究与分享活动有序开展。
结语:总体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探究与分享活动的设计及运用,在把握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思想性、民主性和有序参与性特征基础上,应该精简活动数量,提高课堂实效;增强活动连贯性,提升案例利用率;拓展教育时空,实现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樊庆红.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04): 18-21
[2]石玲. 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渗透[J]. 新智慧, 2019, 000(012):27.
[3] 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1): 1-8
[4] 邱言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解读[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2016(09):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