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校园指的是基于网络,使用先进设备,同高新科技相结合的信息化产业。智慧校园主要是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管理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本文主要针对智慧校园环境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智慧校园环境 建设 应用研究
引言: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相融合,培养出时代性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信息化事业的落脚点。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事业需要进行转型,从技术支持的教学辅助者转变为创新教学范式的推动者,为此,智慧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 智慧校园的应用
智慧校园主要是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校园的各种资源,使用先进的传感技术、 二维码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来优化硬件资源,以支持在线学习、 互动交流、 资源共享、 一体化服务。毫无疑问,智慧校园使面向师生的信息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管理服务更加高效。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校园信息化, 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校园一卡通,智能办公,智能图书馆等多种模式。不过,要实现以上服务,无线网络必须在校园网中广泛覆盖。智慧校园就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 构建网上服务平台, 使所有应用不受时空限制,明显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 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教育全面信息化,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二、智慧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应用策略
(一)校园一卡通管理
校园一卡通管理指的是不管是教师、 学生,或者是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校园卡,这张校园卡便是 “ 一卡通”,一卡通是集食堂消费卡、 超市购物卡、 餐厅消费卡、热开水卡、浴卡、门禁签到卡于一体。这张卡在整个小学校园范围内都能自动感应, 还能进行实时定位和监控。 此卡也是学生日常签到和外出的凭证,凭借这张卡,教师能够对到课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 一卡通还有助于识别上网。不得不说,校园一卡通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也是其他移动设备无法比拟的。
(二))智能办公管理
智能办公管理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有特定办公环境。学校会为教师配备专业办公设备,同时还会给每一名教师配备专门的办公电脑,而且那些需要进行密码保护的仪器上都会有特定二维码以及电子标签,只要通过无线通信网,便可以和指定的办公环境进行连接。不管在什么位置,都可以感应到。如此一来,盗窃事件以及泄密事件的发生概率会大为降低,文件的非法丢失可能性也非常小,所以,教师办公过程中,使用的一些重要文件以及机密信息,安全系数更高。
(三)智能图书馆
智能图书馆指的是图书馆为馆内藏书进行二维码感应处理,每一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借书还书因此更加方便快捷。二维条形码主要利用“ 中图法” 来分类, 在查找书籍以及检索书目中都得到很好体现。 图书馆还提供自由检索图书服务, 各种书籍都能进行在线分类检索,另外,也提供借还书服务。所有师生都能进行在线登录后, 进行自主借还书操作。除此之外,图书馆还提供在线查看电子图书服务, 也能监控纸质图书的借还情况,并进行预订操作。智能图书馆使得图书馆管理更方便, 而且,智能图书馆也提供书籍共享、 在线交流以及书籍推荐等各种人性化的服务。
(四)智能在线学习平台
通过智能学习平台,小学生便可使用手机连接WLAN, 然后进行在线视频教学; 学生也能利用电脑进行现场在线学习、 在线课堂教师授课等。在线学习平台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学习变得更加灵活, 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也更高。然而, 网上授课的弊端在于,教师很难监控学生的 “逃课” 的情况,为此,学校可对校园的网络课程进行权限设置和管理。除此之外, 学生也能进行在线测验,在线提交考卷, 考试系统则会在部分客观题答题完成后出示分数, 还能对考点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在指定场合进行在线答题,系统会进行自动监控,无需监考人员,实现零违规零违纪,教学考风大为改善。
(五)学生信息智能管理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为学生提供查看个人课表、 查询个人信息及班级、 专业信息、 课程信息等服务,同时,还有一些个性化服务。另外,通过“在线咨询功能”,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实时交流,遇到疑难问题,学生便能通过生课程管理模块进行“在线答疑”。在个人管理系统中,学生能自由添加学习好友,共同进步。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该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也可实时发布各种考试以及作业信息, 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提高,效率非常高。
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校园是传统校园的未来发展方向,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当然也有很多挑战。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智慧校园环境做好校内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更有力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幼如,黎佳,邱艺,黄瑜玲.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新发展[J]. 中国电化教育,2019(05):63-69.
[2]冯颖,俞文洋,陈羿羽,冯世海. 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02):91-9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