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高处坠落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陈豪杰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6卷3月7期   作者:陈豪杰
[导读] 有数据统计,建筑施工现场人员伤亡的50%是由高处坠落事故造成,
        摘要:有数据统计,建筑施工现场人员伤亡的50%是由高处坠落事故造成,死亡比例约为40-70%。在发生的重点建筑安全管理事故中,高处坠落的原因多且复杂。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临边作业坠落、洞口作业坠落、攀登作业坠落、悬空作业坠落、操作平台作业坠落、交叉作业坠落等几类。就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型来看,高处坠落的原因与作业性质、作业环境等息息相关。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方面。人的因素方面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物的因素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环境两方面。本文就通过这四个方面分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坠落事故的预防措施。旨在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参考策略。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高处坠落;原因;预防措施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特色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数量增多。与建筑同时获得发展的还有建筑企业。中小型的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虽然建筑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建筑施工现场事故却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多年来一直被定为是施工现场五大伤害首位的事故。仅2004年,我国建筑施工现场三级事故发生42起,其中坠落事故高达13其,死亡人数高达66人,同期坠落事故占三级事故总数的95%,而死亡人数比例占三级事故总数的37.71%。由此可见,高处坠落事故对于建筑安全的影响之深远。研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高处坠落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对于控制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和降低人员伤亡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降低建筑施工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处坠落事故概述
        (一)高处坠落事故
        高处坠落事故是指由于高处作业引起的事故。
        (二)高处作业定义
        根据《高处作业分级》(GB3608-2008)的规定,在距离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或2米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都可称为高处作业。
        (三)高处作业分级
        坠落基准面在2-5米的称为一级高处作业;坠落基准面在5-15米的称为二级高处作业;坠落基准面在15-30米的称为三级高处作业;坠落基准面在30米及30米以上的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二、高处坠落的原因分析
        (一)人的因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指违章指挥、违规做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如指派无登高架设特种作业资格的人员进行高空架设作业,指派施工人员在无安全固定的脚手架的情况下拆除脚手架等行为。登高作业对于人员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以及登高作业经验、技术要求等较高。从事登高作业的人员在入职前需要检查血压、心脏、是否贫血、是否患有癫痫疾病等。有以上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高空作业。而不具备登高作业资格的人员很可能存在身、心理或经验上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增加高空坠落的风险。该问题在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中较为存在。受施工成本条件限制,在高空作业人员资格审查上较为宽松,录用部分不具备高处作业资格的人员,从而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此外,部分施工现场未经安全管理人员同意擅自拆除安全维护措施,进行违规作业,因此增加了高处坠落的风险。
        2.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现场安全的基础与前提。我们常说管理先行、安全第一,而安全管理问题的疏忽可能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忽视了安全隐患问题,或安全措施不到位,或缺乏安全保护意识等。以上管理缺陷都可能导致高处坠落事故风险的增加。例如高空作业前应该佩戴好安全帽、安全绳、防滑鞋,在施工现场设置好安全网,应加强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通道口等位置的安全管理及风险因素评估,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如果缺乏对于安全问题的评估、预测及管理加强,就会导致原本可以避免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二)物的因素
        1.物的不安全状态
        建筑施工现场,一切的设备、工具等安全状态是不确定的。特别是一些老旧设备和工具,随着施工频次的增加和施工寿命将至,安全状态就会不断降低。例如设备磨损、老化问题,施工设备及工具安装不良问题,模板支撑系统安装不符合规定等问题。这些都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会增加高空作业的风险,从而增加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2.不良环境
        高处作业的风险级别本身较高,因此稳定的环境对于施工而言必不可少。大风、降雨、降雪、高温、低温等环境作业会影响人的安全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增加高处作业的风险。当风力大于6级时,强劲的风力可能会加剧安全带磨损的程度,因此危险系数相对较高。此外,夜间环境作业状态也存在较多的不可控因素,如视野局限。而这些问题如果在施工前未能做好安全防备,无疑是增加了施工现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因素,从而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概率的增加。
        三、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高处坠落的预防措施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心理特征、身体状态、安全意识等密切相关。为了防止人员在施工过程发生不安全行为,建议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做安全教育及培训,增强施工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视。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有意识的、主动的加强安全施工保护,严格执行《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按照人员的安全管理要求做好定期的检查工作,施工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不安全行为引发的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二)管理缺陷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管理部门应不断的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生产的规定,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设。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建议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高处作业安全管理模式,规范指导高处安全作业,给高处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
        (三)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措施
        为了提高物的安全状态,管理者要指挥施工现场人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并且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质量验收、人员技术检查、安全施工专项方案的验收等,确保物的检查安全验收合格后再审批使用。使用前需要对状态做再次的检查。日常管理中,应做好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加强物的安全状态的评估。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不安全状态,应立即上报并排除,防止造成更大的安全问题。
        (四)不良环境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正式施工前,施工管理者必须要安全排合理的作业流程,确定施工人员及施工任务。一般情况下,尽量减少在露天高处作业的时间和特殊环境高处作业的时间。如遇到雨雪天、低温天、高温天、大风天气等,就需要适当的调整施工时间,延后施工,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中高处坠落的原因是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两大方面。因此预防时要通过加强人与物的管理控制,排除人与物的危险因素,尽可能的营造一个安全施工的环境和状态,从而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实际管理中,要通过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安全管理教育、工具设备安全状态检查、不良环境分析等几个方面共同入手,最大程度的将一切不安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有序的施工,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崔剑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2]韦信续.浅谈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J].福建建材,2019(01):99-101.
        [3]余永辉,吴东起,张慧梅.建筑结构施工中质量通病预防措施研究[J].地产,2019(22):121.
        [4]赵强.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