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8期   作者:严贤亮
[导读] 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效率为97.7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咳嗽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咳嗽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针对性强,症状改善明显,疗效确切。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治疗;辩证治疗;效果


慢性咳嗽常见于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咽炎,肺结核等。咳嗽成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种原因,或由外感侵袭,肺卫受伤,肺失宣降,而致咳嗽;或由其他脏腑病变,传至肺脏而为咳嗽。慢性咳嗽主要由内伤虚损所致,不仅与肺功能失调有关,还和脾、肾等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由于脾失健运,酿湿生痰,上侵于肺,肺失肃降;或由于肺胀虚损,肺主气功能失常,肃降失常则咳嗽;或由于肺肾阴虛,不能上润肺脏,肺燥气逆,而出现咳嗽[1]。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 16~73岁,平均年龄42.5±4.5岁,病程2天~32天,平均病程4.5±2.5天;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19例,年龄 15~72岁,平均年龄41.5±3.5岁,病程2天~35天,平均病程6.0±2.5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每次0.2 mg,每天早晚各1次,
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清半夏9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6g,苏子10g,白芥子9g,莱菔子10g。前方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兼润肺和中。后方以白芥子温肺利气化痰;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 两者合用具有降气化痰、止咳作用,适用于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的痰浊蕴肺证。加减:痰湿较重而见咳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苔腻,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若寒痰较重,痰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虛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健脾化痰[2]。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用黄芩10g,栀子10g,桔梗10g,麦冬12g,桑白皮10g,浙贝母10g,知母10g,瓜蒌仁15g,橘红6g,茯苓15g,甘草6g。方中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自消;更以瓜蒌仁、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而和中[3]。加减:痰热甚者,可加竹沥水、天竺黄、竹茹清热化痰;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冬瓜子、薏苡仁清热化痰解毒;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元明粉清热通腑;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化痰止咳。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药用黄芩10g,桑白皮12g, 地骨皮10g, 生甘草6g,粳米10g,青黛3g,海蛤壳l5g。前方能清肺泻热,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泻火;甘草、粳米化痰止咳。后方用青黛、蛤壳清肝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加减:胸闷气逆者,加瓜蒌、桔梗、枳壳、旋覆花利肺降逆;胸痛者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黏难咳,加海浮石、浙贝母、瓜蒌清热化痰降气;咽燥口干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清热生津[4]。
肺阴亏耗证: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0g,桑叶10g,生甘草6g,天花粉15g,生扁豆10g。方中主要用沙参养肺胃之阴,并辅以麦冬、天花粉清肺胃之热,用玉竹以补虚,扁豆以和中作为兼制之药,最后引用桑叶之苦而轻宣肺热,和以甘草之甘而生津液。津液生,燥热除,各症自愈。本方侧重于肺胃阴伤者,证比桑杏汤略重,又比清燥救肺汤略轻一点, 故临证应用应各有侧重。加减:痰中带血,加牡丹皮、白茅根、仙鹤草、藕节清热止血;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盜汗,加乌梅、生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涩;咳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苓清热化痰;手足心热,梦遗,加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滋肾敛肺;病久不愈,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咳嗽消失,肺啰音消失,体温恢复正常; 显效:咳嗽明显缓解,痰减少,呼吸声清晰; 有效:咳嗽缓解,痰减少,呼吸音清晰; 无效:咳嗽没有好转[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45例,治愈26例(57.78%),显效10例(22.22%),有效8例(17.78%),无效1例(2.22%),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45例,治愈17例(37.78%),显效12例(26.67%),有效8例(17.787%),无效8例(17.78%),总有效率82.22%。观察组总效率为97.7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45例,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为(7.22±1.6)天,对照组患者45例,咳嗽症状消失时间(9.75±1.5)天,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咳嗽多有明显的虚证症状,早期主要表现为肺气虚或肺阴虚,致使肺失宣降而出现咳嗽,此时应该给予补益肺气和肺阴的膳食。随着疾病的进展或是病程的延长,逐渐出现肺脾气虚和肺肾阴虚的表现,此时病情较早期严重,在膳食调理上,不仅要注意补肺,同时还要给予健脾益气和滋阴益肾的膳食,中医有“久病及肾"的说法,意即肾为全身阴阳之根,若咳嗽日久,则会由肺及肾,肾阴亦被损,因此在膳食进补中,一定要注意全身脏器功能的调理。
慢性咳嗽虽然以虚证为多见,但由于肺主一身之表,因此肺虚会导致机体卫外功能不足,更容易招致外邪如风寒、风热等客于肺内,可出现邪实与正虛并见的证候,此时一方面需要进补以扶助正气,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驱邪外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效率为97.7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咳嗽效果显著,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缓解患者躯体疾苦。
参考文献
[1] 左凤华.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14):90-91.
[2] 崔磊. 中药治疗慢性咳嗽30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003(023):307.
[3] 盛萍. 中药治疗慢性咳嗽30例临床体会[J]. 青海医药杂志, 2010(05):75-77.
[4] 文孟先, 陈宪海. 辨病辨证结合治疗慢性咳嗽临床体会[J]. 吉林中医药, 2013, 033(001):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