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8期   作者:杨丽梅王光蓉张云芳
[导读] 探讨不同时机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纳入2018年5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正常分娩产妇,所有产妇均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按照不同时机随机将产妇分为A、B、C三组,分别40例,A组产后6周-12周开始,B组产后3月-6月开始,C组产后6月-12月开始,比较三组不同时机开展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产妇盆底肌力明显提高,且A组产妇盆底肌力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6-12周开始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最佳,可大大提高产妇盆底肌力,减少产后不良反应例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产后康复锻炼治疗。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ime

Yang Limei Wang Guangrong Zhang Yunfa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Kunming, Yunnan Province,65002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ime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6-12 weeks postpartum is the best,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of parturient, reduce the number of adverse reaction cases after postpartum,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 clinic.
【关键词】:不同时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临床效果;盆底肌力
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疾病,有盆腔器官脱垂(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UI)两种,是多种复杂病因导致的盆底结构功能异常疾病,主要病因是分娩。该病临床病理变化表现为盆底肌肉功能失衡,症状为子宫脱垂、大小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等。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为明确不同时机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120例正常分娩产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统计了2018年5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正常分娩产妇120例。按照不同时机随机将产妇分为A、B、C三组,分别40例,A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6.533.40)岁;B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6.483.61)岁;C组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7.043.78)岁。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及认知缺陷者;(2)年龄>40岁;(3)分娩过程中出现盆地肌肉撕裂伤者;(4)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A组产后6-12周开始,B组产后3月-6月开始,C组产后6月-12月开始,具体内容如下:对产妇进行产后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参与到康复锻炼过程中。选用法国Phenix USB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盆,生物反馈治疗辅助,开始前准确评估产妇盆底功能、腹直肌分离、疤痕状态等情况,根据个体实际需要将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置于患者阴道内,通过不同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盆底肌支配神经,增强盆底肌的收缩力。产妇若出现盆腔脏器脱垂则需要深肌层锻炼,然后过渡浅肌层,每次约30min,每周2-3次,持续治疗12周。生物反馈中需测定盆底肌肉收缩电信号以科学引导盆底肌肉舒张和收缩,良好控制不同的肌肉,实现康复目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不同时机开展的临床效果。治疗后评估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参照国际盆底肌力分级表,分级标准为Ⅱ、Ⅲ、Ⅳ、Ⅴ四项,肌力越大表明肌肉收缩时间越长。
1.4 统计学处理
由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本次研究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代表计数资料,x2验证,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对比 治疗后三组产妇盆底肌力明显提高,且A组产妇盆底肌力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盆底肌是承托女性盆底脏器的支柱,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内含大量的弹性纤维,但女性妊娠和分娩会损伤盆底纤维,使得肌肉群舒张和收缩力减弱,甚至部分肌肉失去神经作用,无法支持盆底脏器功能,引发盆腔脏器官脱垂、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带给女性生理及身心健康以不利影响。因此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非常关键,对盆底肌力恢复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产妇在产后6周-12周开始盆底训练效果最佳,与B、C组相比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它通过电刺激盆底神经和肌肉,增强阴道收缩力和盆底对抗阻力,在产妇主动参与配合下产后快速恢复某个肌群,促进盆底功能。治疗过程中根据产妇个体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强化盆底肌收缩,电刺激频率、脉冲和强度都更加符合需要。盆底康复训练越早展开训练,效果越好,尽早让产妇清楚了解自身当前的盆底肌功能状态,对预防产后盆盆底障碍性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产后6-12周开始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最佳,可大大提高产妇盆底肌力,减少产后不良反应例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产后康复锻炼治疗。
参考文献:
[1] 马喆, 李环, 张薇颖, et al.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作用分析[J]. 生殖医学杂志, 2015, 24(1):32-36.
[2] 丛涛, 于丽霞, 于慧丽. 不同时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 27(07):1023-1026.
[3] 赵玉芬, 董宏英, 王丹. 不同时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尿失禁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 2018, 27;No.220(05):8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