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杜英 邵东春
[导读] 摘要:随着新时期的全面到来,我国教育事业也受到了更多社会群体的关注。
        陆军装甲兵学院蚌埠校区  安徽蚌埠  233050
        摘要:随着新时期的全面到来,我国教育事业也受到了更多社会群体的关注。只有做好教育事业,才能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而做好教育事业的第一步,就需要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对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引言:现阶段,我国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要具备基本的教学基本功,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支撑自己,站在讲台上能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制作精美 ppt,还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呈现所教授的内容。还要作为学生上课的榜样,讲究教学方法,有效地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较少
        很多院校公开招聘的专任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甚至现实践能力难以与其理论水平相符。由于很多院校对应聘者的学历和科研有一定的要求,致使很多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难以进入高校的大门,严重阻碍了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再加上近几年来,很多院校因为教研评估等工作的需要,在人才招聘方面要求具有博士或教授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员,还有年龄限制等,如此一来年龄偏大的双师型人才就很难能进入教师队伍当中来。此外,师范生源质量不高。有研究表明,高质量准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
        (二)保障制度低下
        第一,教师工资水平中等偏下,工资结构不合理,工作增长机制尚未建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中等偏下,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低于学历相当的行业工资水平。就工资结构而言,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不完善,拉大了不同职级教师之间的待遇差异。第二,教师住房、医疗、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落实不力,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地区,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
        第三,教育部虽然给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但很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结合目前各类学者的研究,可以将“双师型”教师解读为双证型、双素质型、叠加型、双职称型、双层次型和特定型六种类型,但是由于政策上缺乏明确而详细、可操作的任职及聘用指导标准,导致很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具体执行标准过于笼统、模糊,缺乏量化指标,等级划分不科学,标准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
        (三)培养意识较弱
        现阶段,很多师范类专业的教师一般只关注自己所在高校的学术研究,多数师范类专业的教师都是职称导向,职称需要什么就往哪一方面走,较少反思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很多地了解中小学的发展情况,而且学校没相应的文件明确师范类专业教师一定要到基层进行脱产锻炼或挂职。所以,很多教师申报的课题和撰写的论文都是关于学科专业方面的多,基础教育涉及的比较少,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产学研更多是工科专业与企业的一些合作和研究,其实师范类专业与中小学的合作也必不可少,只有深入中小学的课堂才能挖掘出研究的课题。由于这些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很难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培训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培育措施
        一是实施“教师培养计划”,组织培训。除岗前培训外,教务处、各学院安排专门时间,采取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指导学习等方式,提高新引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落实导师制度:安排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作为新引进青年教师的业务导师。开展公开课教学和教学比赛活动,学院组织新引进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活动和讲课比赛,学校每年要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新引进青年教师在培养期内均要参赛;二是要安排青年教师教研培训项目。很多学校的教师都存在着重科研,轻教研的现象,尤其是作为年轻老师,更要积极参加各类教研项目,研究教学改革过程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健全培育制度
        制度体系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与关键,需要高度重视。第一,统筹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大学—政府—区域教研机构—学校”四位一体的发展共同体。首先理清政府、大学、区域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在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中的角色,协同政府、大学、区域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的职能,使其相互衔接从而发挥整体功能。比如在职前培养方面,政府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在师范生培养中的法定权利、义务和责任,将中小学幼儿园接纳师范生实习作为绩效评估指标之一,并且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政策激励。第二,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在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统筹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方面,基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理论指引,对教师职前职后课程进行全程规划,构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并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且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第三,就要引导、激励教师学好人、做好人、育好人,“爱与责任”的守护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突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常态化地开展家长学校、社会公益实践、对外开放日等活动,建立完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体系,为学生阳光成长厚植德育沃土,使全体学生能够沐浴爱的阳光雨露,幸福、健康、全面成长。
        (三)拓宽引进渠道
        现阶段,应当通过改进引才渠道,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2016 年 3 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业是单位的政策措施,注重人选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并将他们在企业中获得的最新科学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等实际问题,授予学生,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也可以将他们聘为学校的全职教师,与学校教师一起合作开展申请相关的横向课题,共同研究,以提升现有的教师技术开发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考查应聘者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如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实践教学的实施能力、社会活动和技术推广能力等,此外,有些实操性强的教育教学类课程,也可以聘任优秀教师来兼职。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良与优化。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制定培育措施;健全培育制度;拓宽引进渠道等策略,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皮志媛,杨菊清,吴晓荣.论新时代职业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与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9-40.
        [2]徐知宇,王雁.学习《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1):24-30.
        [3]《天津教育》编辑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J].天津教育,2018,(3):1.DOI:10.3969/j.issn.0493-2099.2018.03.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