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朱宝龙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朱宝龙
[导读] 摘要:盾构施工过程中会受地质、水、同步浆液等因素的影响,管片脱出尾盾后,经常会发生管片向上位移现象,即所谓的管片上浮。
        杭州建工建材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107
        摘要:盾构施工过程中会受地质、水、同步浆液等因素的影响,管片脱出尾盾后,经常会发生管片向上位移现象,即所谓的管片上浮。管片上浮会造成成型姿态超限,严重时影响线路设计中隧道的高程、走向和净空,同时增加施工成本。本文,以某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结合现场盾构管片上浮监测结果,考虑到管片衬砌结构的重要性,对盾构施工中管片上浮原因进行总结概括,提出了相应控制对策,通过现场监测,管片上浮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验证了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姿态调整;衬砌背后注浆
        1.工程简介
        某地铁工程建(构)筑物主要包括1~4层居民房屋、红日山湖小区和金源橘子郡小区。区间埋深约为19.6~30m,穿越地层以强风化至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为主,岩性软弱,强度较低,埋深20m范围内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层孔隙水和孔隙裂隙水2种类型。
        2管片上浮原因分析
        结合隧道周围地质环境因素,对引发管片上浮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受到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管片与围岩间建筑空隙、衬砌背后注浆质量、盾构掘进参数及姿态控制等方面的影响。
        2.1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影响
        此段上浮明显的管片位于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不同地层交界处。由于断面内岩层软弱不均,造成盾构掘进大量蛇形运动,加大了环向建筑空隙。同时下部地层自稳能力较强,刀盘受到的阻力大于上部,造成刀盘切削上部软弱土体过量,下部硬岩切削较少,导致围岩与管片间的空隙得不到减小。施工阶段为当地雨季,地层地下水位较高,在透水地层中施工时,管片浸泡产生的巨大浮力,使管片产生上浮趋势。
        2.2管片与围岩间建筑空隙
        盾构前行时盾尾受力转移到临近管片上,盾构掘进扰动周围土体,导致管片脱尾后管片安装外径与周围围岩之间并非贴合紧密,存在着一定的环向建筑空隙。此建筑空隙的存在,为管片提供了上浮空间。在软弱地层中,管片脱出盾尾后,若注浆不及时,无法填充环向建筑空隙,拱顶围岩便会产生变形。对于软弱地层,地表沉降可自动消除环向建筑空隙,有利于约束管片上浮。然而对于硬岩施工,管片脱出盾尾后,由于岩层较为稳定,若同步注浆不及时填充空隙,就会出现管片上浮现象。
        2.3衬砌背后注浆质量
        对管片衬砌结构进行壁后注浆时,随着注浆压力提高上浮现象也逐渐明显。衬砌背后注浆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防止地层变形,二是确保管片受力均匀和变形的稳定,三是提高隧道的抗渗性。及时填充管片背后环形建筑空隙是解决管片位移的关键。管片脱出盾尾后,管片一边受到盾尾的约束不能上浮,另一边受到凝固的壁后注浆的约束也不能上浮。管片脱出盾尾后,若同步注浆压力不足或者注浆强度不能达标,管片在浆液浮力作用下仍会产生上浮现象。
        2.4掘进参数及姿态控制
        隧道设计轴线与盾构机轴线存在偏差,此偏差大小与盾构机所受的荷载紧密相关。盾构前进时运动轨迹为蛇形运动轨迹,所以掘进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盾构机的姿态,进行纠偏,逐渐靠近隧道设计轴线。盾构施工时掘进参数对管片上浮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掘进速度。掘进速度过快,会造成同步注浆浆液不能及时凝结或者浆液注入量不够,导致同步浆液不能有效填充顶部的建筑间隙,从而使管片上浮的危险性提高。大直径盾构机穿越复杂地层时,盾构机姿态往往较难调整,尤其对于上软下硬地层,常常出现管片上浮现象。
        3.管片上浮的控制措施
        3.1二次注浆与同步注浆
        该盾构区间主要穿越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地层,为了保证管片成形质量,需结合施工经验,设定合理的掘进参数,优化渣土改良。基于盾构机特点,同步注浆浆液采用慢凝指标,同时采取水泥-水玻璃双液浆速凝浆液,以控制管片上浮。该浆液在填充性能、初凝时间、早期强度等方面均能达到要求,利于管片与围岩固结成结构整体。结合本工程水文地质条件,配置不同性能双液浆的初凝时间为6~10h。现场实验表明,初凝时间为6h的浆液最早达到强度,抑止管片上浮的效果最佳,但其泵送运输时间较长,运至现场时经常发生管路堵塞,影响施工进展。本工程选用初凝时间为8h的浆液,采用区间衬背注浆,通过管片注浆孔注入双液浆,施工中未出现管片上浮现象。
        3.2盾构机姿态控制
        对盾构机姿态调整可以有效控制隧道轴线,若控制不到位,势必造成频繁纠偏,隧道成型不均匀,管片上浮的空间增加。盾构掘进时需要精确控制,以降低盾构偏移量。随着盾姿的不断调整,管片衬砌结构中心线就会呈现顺滑曲线。盾构姿态调整不能大幅度纠偏,否则会产生较大空隙。在施工过程中,要本着“勤量测、及纠偏、微调整”的原则进行。为确保盾构机掘进姿态平稳,本工程采用的每环纠偏量应控制在3mm以内。
        3.3掘进速度控制
        盾构区间隧道强、中风化泥质砂岩的围岩强度不高,正常时掘进速度很快。掘进速度过快,会造成同步及二次注浆施工不及时,导致管片建筑空隙填充质量差,从而使管片上浮。经过现场试验确定,泥岩中盾构机推进速度每班不超过5环,砂卵石地层中每班不超过6环,时间控制在2~2.5h。
        4效果检测
        采取上述一系列处理措施之后,经现场监测表明,管片上浮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针对强风化至中风化粉砂质泥岩第58~65环管片上浮量监测如图2、图3所示。
 
        图2时间-上浮量变化图
 
        图3时间-上浮速度变化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片上浮因素主要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管片与围岩建筑空隙、衬砌背后注浆质量、盾构掘进参数及姿态控制。施工时,要根据施工围岩条件,结合盾构机掘进时的各种参数及管片上浮量,进行总结分析。由现场监测可知,管片上浮大多发生在浆液初凝时间之内,初凝后上浮量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值。上浮速度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采取措施后最终上浮量基本控制在6~12mm间。
        参考文献:
        [1]苏斌,苏艺,江玉生.北京典型地层盾构适应性对比与施工关键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2]李鹏.面向生态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及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2008: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