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 胡静雅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胡静雅
[导读]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水利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改善。
        颍泉区水利局周棚水利站  安徽阜阳  236000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水利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改善。水利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其中基坑排水工作是相当重要的部分,但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会对水利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加强研究,在实际施工中规范操作。同时,还要结合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和优化基坑排水施工技术,提升工作质量。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另一方面要合理、规范地应用施工技术,做好基坑排水工作,以为后期工作的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国内工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水平,一旦长时间没有引入新型节约技术,会使部分自然能源损耗殆尽,最终使环境和发展二者之间产生很大的冲突。在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整个工程极易受到某些渗水问题的困扰,因此基坑排水施工环节就成了水利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地基质量良好,就必须要做好对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的优化,以解决施工时的排水难题。
        1基坑排水介绍
        (1)基坑的类型。根据国内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及相应的规范分类规定,可将地基简化分为弱透水地基和强透水地基两类,不同地基的排水要求不同。基坑施工前,必须请地质勘探单位负责收集检测一定深度内的土壤样本,并形成地质勘探报告,为基坑施工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明确基坑的地质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编制合适的专项施工方案。(2)基坑排水的类型。在基坑排水过程中,根据排水效果可分为两种类型:①明排水法。②井点降水法。在水利工程基坑开挖过程中,主要受降水、地下水、上层滞水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还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后期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基坑施工必须考虑如何排水。明排水法是现今水利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明排水法是指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坑底地势低洼处设置集水井,并在坑底人工开挖纵横排水沟,使水流入集水井中,然后用水泵抽走,抽走的水应远离基坑,防止倒流。雨季施工还应注意提前在基坑四周开挖截水沟以防地表水直接流入基坑内。明排水法主要存在排水量小,且排水不彻底的缺点,因此只适用于排水量较小且地质条件简单的情况。井点降水法是指在基坑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井,利用抽水设备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坑底以下,同时在基坑施工过程中不停抽水始终保持基坑内部干燥。井点降水法主要存在施工复杂、成本较高,同时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缺点。
        2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
        在排水需求较低的工程中,主要采取明沟排水技术,它对施工所需设备要求不高,并且还不会使整个排水工作受到干扰,该技术在排水工作中应用十分普遍,尤其是对于工期较为紧张的工程来说不免为一种首选的基坑排水施工技术。此外,对于工程较小和基地低下水位偏低的施工条件,则需要选择井点法排水技术来对基坑进行排水,这时需要在基坑周围拟定作为井点的地方,此外还要使水管将它们连通,然后再借助水泵进行排水以将基坑内的渗水直接排出,最终可实现整个排水施工技术的实践应用。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基坑的施工是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也很容易发生渗水现象而引起整个工程的施工障碍,一旦基坑出现问题就必须要及时进行排水施工处理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实施。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的完善和更新。
        3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
        3.1明沟排水施工
        水利工程基坑排出的水是地面渗水、围堰给水和雨水等,要结合基坑进水情况与所处环境地形、土质等,采取合适的排水技术来排水。完成基坑开挖、围堰施工后,要保证基坑中的积水可以及时排出。应充分考虑到下游水位较低的地形条件实行自流排水。

还存在余水的情况下,需继续人工开挖排水沟排水。基坑排水工作应尽早开展,使基坑存在干燥固结阶段,便于后续施工顺利进行。存在地形条件的情况下,尽量运用地形自流排水法,没有的情况下开挖排水沟导排。排水沟的布置方式则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就是结合基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其位置,从基坑位置由高到低开挖排水沟,使坑中的积水进入集水井,利用水泵将其彻底排出。第二种就是在基坑较大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开挖时,在设置排水井、排水沟时,按照基坑等高线来分层进行,使用水泵统一将其排出。
        3.2加强基坑排水控制
        顾名思义,基坑是一项地下工程,当施工区域内地下水位较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对基坑施工造成影响。地下水是自然界的循环水,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其中上层滞水和渗入水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开始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必须充分调查施工区域内的降水量、土的含水率和周边可排水情况,根据勘察结果编制有针对性的基坑施工方案,方案内必须包含切实可行的排水方法。
        3.3重视基坑支护监测工作
        由于基坑支护在整个水利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确保基坑支护的稳定与安全,才能使整个工程顺利推进,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定期对基坑进行巡视及必要的监测,通过对历次巡视及监测数据的总结和分析,确保基坑施工过程的安全。如监测到基坑支护的数据变化较大,应加强跟踪,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防止进一步变形造成重大质量问题。
        3.4井管施工
        当前施工中,钻井、沉井多采用的方法就是水冲,井管外径在40~50m的情况下,大锅锥造直径孔要控制在70~80cm,使用比重为1.1~1.2的泥浆处理井壁固壁工作,避免发生坍塌事故。开展井孔工作时,孔内泥浆面要低于管口,且距离控制在0.5cm,同时高于地下水水面。在井管达到标准后,将井管下放。上部井管穿入吊环固定好,该过程中副绳露出,之后开展后续工作,清理好管口并涂抹胶结剂,之后安装。完整安装环节后,底管内需完善填充,先填充黄砂,具体顺序就是先细砾石,然后是碎石,控制好厚度,一般在0.5m左右。全部工作完成之后,回填井管和钻孔空隙,有序进行之后的作业。
        3.5优化基坑支护方案
        专项方案是任何建筑施工最重要的施工依据之一,水利工程也不例外,虽然我国基坑施工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但仍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选用。我国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有时候已有的施工技术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工程项目,往往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完善施工方案,同时也需考虑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特殊地质情况,对于施工潜在的安全风险加以控制,以完善施工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情况应及时与各参建单位取得联系,经各参建单位协商同意并以书面形式留下会议纪要后方可施工,必要时还可以组织专家论证,按专家论证结果要求施工。
        结语
        在水利工程中,普遍存在基坑开挖或基础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水位较高,给基坑开挖或基础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好基坑支护及排水就是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基坑施工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底承载力,加强地基的稳定性,还能保证水利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但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周边环境复杂多变,现有的基坑技术不一定能解决所有基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施工中不断钻研,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水利工程施工领域基坑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姚宏.浅谈基坑排水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治淮,2019(3):43-44.
        [2]刘良华,孙冰,付爱华.水利工程建设中基坑排水技术的应用与实施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21):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