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背诵应得法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彭贤辉
[导读] 语文教学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这个传统不能丢。

四川省峨眉山市罗目中学  彭贤辉

        语文教学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践证明,背诵对学好语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仓库,通过背诵,我们可以在其中储存大量的语言材料。学语言特别讲究积累,尤其是词汇的积累。通过背诵,那些名篇佳作中新鲜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就很自然的成为了我们的积累,久而久之,我们的词汇就会变得丰富起来。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无一不经过大量背诵。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正是因为他们背得多,积累得多,他们的语言仓库才变得异常丰富,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背诵多的人,不但写文章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而且讲起话来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在语文学习上,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明确认识背诵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养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习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办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朗读训练,这是背诵的基础
        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深入体会作品的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记忆自然会深刻。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提出难读、难理解的句子,从句子的逻辑重点、标点符号的停顿以及感情语气的表达上进行指导。这样,学生读起来容易上口,背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上好分析课,这是提高学生背诵能力的关键
        要背诵,首先得透彻地理解要背诵的材料。如果连材料的都还不理解掌握,那就根本谈不上背诵了。另外,实验表明, 受试者在记忆句子时,开始保留的是句子原话的信息,但他们很快就忘掉这些信息,保存下来的只是句子的意义信息。可见,储存在记忆中的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的意思。所以,只有对材料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去背诵。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逐段提出重点词汇,让学生记熟,并按照这些词汇顺序逐段复述课文,从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大意。在这个基础上,逐段指导背诵。这样,背诵的速度可以大大提高。
        三、逐段指导背诵,提高背诵效果
        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背诵课文,遇到长课文就发愁。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启发引导,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然后指导他们背诵,经常采取的办法是:教师说一段段意,就让学生背这段课文;有时先依次板书这段的中心词汇,让学生回忆这段文字;有时是教师说上句,要学生背下句;遇到比较难背的段落语句,就通过启发性的谈话与提问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动口又动脑,一段一段地背诵以后,教师又帮助他们掌握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就能把课文背出来。一般长课文,带背带指导,十多分钟学生就会背了。



        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认真进行个别辅导
        根据遗忘的规律, 记得了的信息很快就开始遗忘, 且开头时遗忘的速度特别快。因此需要及时地复习。若等到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之后再复习, 所花的时间就比及时复习所花的时间更多。正所谓 “及时一针顶九针”。不仅需要及时复习, 还须经常巩固.当我们发现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时,就及时采取“循环背诵“的办法,巩固以前背过的课文。当我发现一些长课文学生背得费力,就帮助学生把课文划分为几段,适当留一些段作为家庭作业。至于有些内容不易为学生理解而又难背的课文,我就不一定要求背诵。因为勉强要求,反而会形成学生精神负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检查背诵效果时,我注意观察与分析每个学生的表现。我发现,会背的学生敢于高声背诵;不太会背的学生,总是怯生生的,不敢高声,因而在背诵时,我都进行分析,找原因,设法预防或想办法解决。
        五、经常检查背诵效果
        教师每天检查背诵,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教学内容。检查的方式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集体背、分组背、分组代表背、个人背、对口背、师生互背……这样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不致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这里只把对口背和师生互背谈一下:对口背就是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的一种方式,一般是以同桌或前后桌组成一组。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而且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检查。背完以后,各组都把情况向老师汇报,老师即可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全班背诵的效果。师生互背,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有时是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反过来;有时是教师背上段,学生背下段;有时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要学生背出某些句子;有时是学生向老师提问,教师背某些句段……这种方式,最便于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以良好榜样;同时,又可以密切师生间的关系。
        六、老师的示范作用
        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特别强调教师必须首先会背课文。老师事先把课文背得很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更透彻,讲起课来就更有把握。而且,在背的过程中,教师先尝到了背的甘苦,指导学生时,就更加“心中有数”,更能恰到好处,效果更好。而且重要的是,教师背得很熟,容易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以有益的影响。
        七、给学生方法的指导
        背诵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诵的方法很多,但不管是什麽方法,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方法上多总结,在实践中自己去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背诵,要做很多细致、耐心的工作。只要我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责任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出来,对背诵也一定会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