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的满足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已经逐渐转变了教学观念,开始注重学生解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出现“无从下手”的问题。对此,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解题能力
1 当前影响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因素
1.1 基础不好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都是基础知识,学习难度不大,因此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小学生由于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不强,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对基础知识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容易产生混淆。知识点产生混淆,自然解题就会出现错误,还会影响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
1.2 规律性知识无法灵活使用
小学生思维方式简单,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一般在学习中会比较依赖教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举一反三能力不强,发现规律的能力也较差。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简化数学知识和学习过程。例如,结合律和交换律是小学数学计算的一种运用方式,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能发现题型的规律,灵活运用知识,那么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但是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学生可能只对特定的规律比较熟悉,并不善于分析题型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即使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也会由于对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而出现错误。
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1 加强审题方法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师在进行解题训练时,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要对解题方法、审题方式进行讲解,保证学生掌握审题技巧,能够快速的得出答案。小学阶段最常用的解题方式就是列表法和作图法,这两种方法是小学阶段审题最常用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数值变换较多、提干内容复杂的问题,可以使用列表法。当学生遇到比较复杂的倍数关系时,作图法就更容易帮助学生得出答案,有助于学生找到题干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能将提干转换成其他表达方式的技巧,通过对关系的解析,简化审题流程。对于这些方法的掌握,学生需要反复练习。在这一阶段,教师应给予他们充足的耐心,课后也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保证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巩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形成自己的解题模式。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经验,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能够相互学习、查缺补漏。对其进行分组,还能让学生互相监督,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2.2 强化转化教学
2.2.1 注重特殊化问题的有效转化
在学生做数学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一道数学题中,给了很多的已知条件,虽然这些条件不同,但是每个条件之间又有所联系,学生很难理清这道题中的条件,所以导致无从下手。在教学这类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题目中的特殊化问题变成一般化。例如,某人想要驾车游玩,要通过一座高架桥,已知,高架桥长为400米,前200米限速40千米每小时,后200米限速50千米每小时,问这个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穿过高架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段计算,计算出这个人在高架桥不同段上通过的时间,最后相加就可以得到这个人通过高架桥的总时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找到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2.2 注重复杂问题的转化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找到题目中的有效条件进行解答。在教学这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条件中,找到可用的条件,将复杂化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已知某班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排队,如果每列6个人,则刚好分完;如果每列7个人,有一列就少了1个人,如果每列8个人,有一列就少了2人,问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简单化:“每列6个人,则刚好分完”也就是总人数可以被6整除,“每列7个人,有一列就少了1个人”也就是“每列7个人,余出来6个人”,“每列8个人,有一列就少了2人”也就是“每列8个人,也余出来6个人”,这样就将这道题变成了“某数被6、7、8整除后都余6”,也就是将这道复杂的数学题变成了简单的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
2.3 利用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因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应注重学生实践体验,这样才能为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小学生因年纪较小,生活阅历较少,因此不怎么了解生活,在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时,会发生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开展实际应用题的练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明确了生活常识的同时,更好地解答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克”与“千克”的知识时,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的重量单位是斤,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接触克与千克,对其代表的含义也不是特别了解,如,要求学生估计鸡蛋的重量,鸡蛋重是100( ),让学生来填写括号中的重量单位,一些学生会填写克,还有些学生会填写千克,这是由于学生未能了解生活的常识,对此,教师应向学生先介绍一些生活上的常识,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寻这些常识知识,让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克与千克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2.4 注重练习的科学性
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离不开反复练习,所以提高练习关卡的科学性,这是促进学生解题效率增强的关键所在。不过反复的练习并不等于题海战术,其优点在于: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引入,让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中获得不一样的练习体验。譬如将某个应用题的题干元素进行适当的编改,这样学生自然要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分析习题。这期间,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待他们完成解答之后,随着他们对解题思路的全面总结,能够迅速完善解题经验,这对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格外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并以学生的解题结果作为课堂培养效果的参照,这种想法无疑是错误的。只有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才能了解他们的短板,从而寻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因此,在学生完成解题并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该耐心聆听学生的解题思路,并找到其中的漏洞,随后再围绕这个漏洞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并通过实际演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如何规避相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练习关卡的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既要加强审题方法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又要强化转化教学;既要利用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要注重练习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园. 变式练习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初探[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10):208-208.
[2]孙宝菊.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研究[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8(8).
[3]王尧米[1]. 试论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方案[J]. 读书文摘(中), 2019(4):57-57.
[4]郭瑞霞. 试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开展[J]. 新课程(上), 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