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监管瓶颈,打通廉洁通道“最后一公里”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何龙
[导读]
        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2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作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历来是腐败问题的高发区、易发区,是监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破解项目监督管理难的问题,如何打通项目廉洁通道“最后一公里”,是当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的存在的三级管理模式来看,一般可以划分为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项目部,而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项目是企业的效益之源,也是人才之基,更是信誉之本,项目管控如何、效益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前途命运。在建工程失控、项目管理混乱,不仅效益流失,往往伴随着风气败坏、人才流失,更严重的使企业丧失信誉,丢掉市场,甚至会使一个企业陷入一蹶不振。
        一、当前项目监督管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管党治党存在宽松软
        有的项目党组织书记政治意识不强,党性意识、党性观念淡薄,管党治党宽松软。项目党组织书记长期在现场负责施工生产工作,生产协调工作抓得多,党建工作抓得少,有的书记甚至成了“拆迁队长”“后勤部长”,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漠不关心或无暇兼顾。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法律意识、纪律规矩意识淡薄,缺乏自我要求、自我约束。
        (二)项目监督存在盲区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项目部往往“天高皇帝远”,处于监管的盲区,关键岗位人员主要依靠个人自律和职业道德约束,普遍缺乏现代企业先进项目管理经验,潜规则盛行,“三项招标”流于形式,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招标表面看形式合规、资料齐全,实际上是“规规矩矩”走过场,“合理合法”谋私利;有的验工计价混乱,超计价、重复计价。
        (三)制度执行不严
        尽管大部分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都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制度,但是项目部作为制度执行的终端,一方面存在制度不科学、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问题,制度往往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制度执行往往跑偏走样,极易产生廉洁风险。
        (四)资金管理不规范
        有的项目存在截留、套取资金或将应该纳入财务监管的收入隐匿,公款私存,设立“小金库”,财务制度形同虚设,上级对口部门的检查走过场。“小金库”问题往往成为滋生贪污、挪用、私分等职务犯罪的温床。
        (五)亏损(潜亏)项目处置不力
        工程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管领导(董事长、执行董事、总经理)认识不到位,责任缺失,方法不多,措施不力,遇到问题绕道走,亏损项目处置久拖不决,廉洁风险较为突出,问责不到位,有的新官不理旧账,“两金”占用压减任务艰巨,导致有些公司资金周转较为困难。
        二、原因分析
        (一)“两个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
        公司党委落实“两个责任”仅停留在口头中、文件中、会议中,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上,没有全力以赴地支持纪委聚焦主业,组织机构建设和纪检干部配备长期不到位。
        (二)履行监督职责不力
        公司纪委主动作为不够、执行力不强,工作上推诿、“打太极”,工作注重形式而不关注实效。执纪不严,不敢动真碰硬、“老好人”思想严重,执纪问责宽松软,有的以经济处罚代替党纪、政纪处分,有的以整改、约谈代替纪律处分。
        (三)个人理想信念淡化,缺乏廉洁自律意识
        部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忽视党性修养,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事业观。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仍有干部不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面对诱惑,金钱主义、享乐主义膨胀,自认为见多识广、行为隐蔽、手段高明;有的主动学习能力差,干工作拍脑门决策,遇到问题拍大腿开溜,造成管理缺失,不作为,乱作为。
        (四)项目标准化管理执行不严格,企业内控措施不到位
        项目部领导班子和关键岗位人员责任意识欠缺,招标审批流于形式,甚至不招标,直接指定供货商、劳务队;工程公司对项目主要人员选用程序不严格,不按规定选人用人;工程公司业务部门“捂盖子”,在监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认为是内部问题,“捂盖子”,要求整改不严格,内控措施不到位,工作不闭合,不愿多管,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五)项目“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且失于监督
        有的项目经理权力大胆子也大,集体领导制度难以落实,大搞“家长制”“一言堂”,项目往往因项目经理的强势而蜕变成一人说了算,民主监督和内部监督乏力,特别是“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流于形式。同时,党组织书记成了项目经理的跟班,项目部纪检干部相对于“一把手”的权力落差以及依附性,监督乏力。
        三、加强项目监督管理的意见建议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科学定位纪委和职能部门监督职责
        近年来,有些同志对履行监督责任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片面认为监督就是纪委的事,党风廉政建设就是纪委的事,淡化、弱化了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责,纪委主动或被动承担了很多与执纪监督无关的工作和任务,客观上分散了力量,影响了监督职能的发挥。要充分认识到,监督责任不仅是纪委的事,根据“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职能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履行好职责范围内的监督责任,其中,党委要承担领导、教育、指导、推动、检查的职责,纪委在党委的领导下承担监督的职责,而职能部门是监督的第一道关口,管理的实质就是监督,因此,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管”和“治”的作用。
        (二)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制度落实的终端。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贯彻执行法规制度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因此,公司纪委要以党纪国法企规这3把尺子,加强对项目经理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深入查找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抓早抓小、动辄则咎,防止出现“破窗效应”。每一项制度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教训,要坚决防止制度不出总部的现象。三级管理中的每一级都要刚性落实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制度。要让制度通上高压电,要严肃查处那些破坏制度、违反制度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行为,并予以通报,形成震慑,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效,执行有力。
        (三)强化对项目经理的监督
        工程公司党委要把对项目经理的选用放在重要位置上,纳入“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纪委要督促有关部门制定项目经理负面清单,建立项目经理档案,通过严格的监督、考核进行约束。对亏损(潜亏)项目经理,实行“三前”管理:在亏损责任没有厘清前、责任没有追究到位前、没有进行岗前培训的,一律不得在新项目上任职,更不得提拔使用。
        (四)深挖亏损项目背后腐败问题
        要将监督的探照灯聚焦到亏损项目,强力治亏。纪委要责任上肩,加大对亏损(潜亏)项目的追责问责力度,要将审计报告作为对责任人追责处理的主要依据。坚持对亏损项目进行责任追究,深挖亏损项目背后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加大对亏损项目案件的执纪审查力度,扎住企业流血的口子,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损失。
        (四)集团公司、工程公司职能部门要主动履行监督职责
        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服务。一是要厘清工作职责,按职能分工主动作为,正确履职,要把监督落实在日常工作中。职能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有效纠偏,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移交公司纪检机构。二是要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监督。两级职能部门特别是工程公司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项目业务流程的监督检查,敢于揭丑亮短,决不能为项目违纪违规行为签字背书,甚至是粉饰装扮。三是要突出重点。把亏损和潜亏项目、完不成经济指标的项目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三项招标”、验工计价、废旧物资处理等是违纪违规的高发环节,廉洁风险防控的重点部位,职能部门要盯紧盯住。四是要加强沟通和反馈,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及时交流。要建立集团两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资源,加强沟通联系、打破“部门墙”、实行信息共享,形成监督合力,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及时移送,营造“大监督”格局。
        (五)找准项目廉洁风险点,严控关键环节和岗位
        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避免由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全部把控,合理制衡,防止权力被滥用,避免幕后交易。要加强对“关键少数”的日常行为管理,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丰富的部门和岗位人员,实行先培训教育再上岗。
        (六)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
        纪检队伍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监督管理的成效。因此加强纪检队伍建设问题不容小觑。首先,要加强组织建设,把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突出的同志选拔到纪检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定期开展专业知识的交流讨论,对重点领域进行着重学习。最后,要探索建立交叉办案、提级办案机制。通过条块联动、协作配合的办案模式,解决受工作环境及人情世故等因素影响,破解认识不足“不愿为”,力量薄弱“不敢为”,能力欠缺“不会为”等监督执纪难题,通过以案带训、以老带新、跟班作业等方式,促进纪检干部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探索与实践》《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孙前元 年份:2010年.
        [2]《国企预防职务犯罪研究》《国企》作者:刘文彬  年份2013年.
        [3]《国有企业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者:杨怡 年份:2016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