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734000
作为古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张掖是一个富集各类景观的地区、既有深远的历史长度,又有足够的文化厚度,造就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比较突出的产业,与相关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1]
一、张掖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价值追求,是一个地区凝聚力的源泉,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和时代意义,并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继续发挥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产业结构既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 [2],“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必须创造新的产业优势,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3]。从而为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增值空间。甘肃省张掖市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顺应消费需求升级、旅游文化产业升温的趋势,抓住华夏文明创新传承区建设的机遇,统筹推进文化名城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最活跃最有力的支撑。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对巨大的挑战,不同的文明正基于各自的视角提出各自化解挑战的方式,只有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文化资源,发挥自身文化的创造性,才可能为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打造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目的地,使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这对张掖来说是一场革命,将会引起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直接关系着其未来的价值取向、城市品位以及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的,文化根植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张掖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文化资源丰富,通过经济的转型已经走向了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发展的新时代,这是一种富有远见和实事求是的选择。
二、张掖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
张掖是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一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张掖自古以来就是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也是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古丝绸之路三条线路在此交汇,历史遗存众多,境内有1270处各类文化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12027件套馆藏文物(国家一级文物222件套、国家二级文物635件套)。全国唯一现存的西夏寺院张掖大佛寺,始凿于东晋时期的肃南马蹄寺、金塔寺石窟群,绵延百公里的汉明长城等,无一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省级33项,屋兰古镇“九曲黄河灯阵”被认定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张掖是一片遍洒烈士鲜血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和革命遗址遗迹多达46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热度正在逐步升温。
二是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张掖市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文化旅游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被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全市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9家,位居全省第一,张掖丹霞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丹霞景区单日接待人数突破4万人次;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幅,今年游客人次已突破4100万人次。
三是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张掖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文化+”融合工程、公共文化普及工程、特色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消费引领工程、扩大消费保障工程“五项工程”,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两端发力,文化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8.8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19%;增速13.6%,位列全省第二。
四是影视创作持续繁荣。张掖地貌景观丰富多样,历来是各类影视的取景地,全市进行影视文艺创作的氛围也很浓厚。仅去年以来,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民乐情》荣获上海“白玉兰奖”和国家“文华奖”提名奖,《宝卷印象》被国家文联评为优秀剧;电视连续剧《陇原英雄传》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展播剧,《祁连山下》入选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专家评委会推荐影片。投资2.4亿元的大型文旅剧《回道张掖》成功上演,反响强烈。纪录片《西游记•张掖寻踪》《醉美张掖•古乐甘州》《扁都口》等在央视播出,电影《天下父母》《爱在零纬度》(与印尼合拍)等一批优秀剧目在全国上映。
三、张掖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
一是以示范创建为引领,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和全省文化旅游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任务,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地方品牌,先后建成祁连玉文化产业园、表是文化创业园等9个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红枣风情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9个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汉唐文化商业街、万寿商业街等20多个旅游文化特色街区。大力提升文化建设品质,赴韩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培育了“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等10多个品牌节会赛事,举办了冬至祁店村民俗文化节、黄河灯阵非遗文化节等文化活动10000多场次。
二是以文化消费为动力,延伸文化产业价值链条。坚持“以产业促消费、以消费带产业”,出台重点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旅游包机奖补、旅游专列奖补等优惠政策,充分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优选520家文化旅游企业,成立全市文化消费试点联盟企业协会,策划举办2000多项大型文化旅游消费主题活动,发行“文化消费惠民电子券”,鼓励居民文化消费。以“品味张掖文化•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举办三届“张掖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同步上线运行张掖文化消费服务信息平台,有效促进了文化消费总量、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长。文化旅游体育医养融合扩大文化消费模式被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总结并在全国推广。
三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大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贷款贴息支持文旅补链延链重大项目建设,屋兰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大景区、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喀尔喀小镇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文旅项目顺利实施,引领带动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扩规模、提档次。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张掖市文化遗产展示及传统村开发项目成功列入世行贷款“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项目”,河西民俗博览园和屋兰古镇文化民俗村入选中国起源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丹县龙首源文化生态产业园和彩虹山丹文化休闲度假区入围文化和旅游部《2018文化产业项目手册》。
四是以培育企业为载体,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市县两级筹措资金8亿多元,注册成立14家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组建成立市山水文体旅游集团,搭建全省最大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帮扶力度,3家文化企业成立集团公司,3家企业入选“甘肃省文化企业30强”,6家入选“甘肃省100家骨干文化企业”。研发七彩丹霞系列产品、红缨帽•裕固族风情系列等文化创意产品140多个种类,培育文化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工商户100多家,其中肃南县尧熬尔原生态文化传承有限责任公司入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法人企业,全市培育文化旅游企业机构2404家,其中文化企业1499家。
参考文献:
[1]朱智文,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J],开发研究,2012(5)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J],求是,2010(1)28—30
[3]王小广,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与政策取向[J],理论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