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于教育建筑的交往空间设计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1月3期   作者:居雪涛
[导读] 教育建筑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 要:教育建筑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的的教育建筑有助于师生进行学习和交流,间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改善人际关系。传统教育建筑的主要问题是功能单一,形式单调,这显然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师生精神生活。本文对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建筑的相关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梳理,并对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建筑;交往空间;建筑设计
       
        高等教育一向是我国的主要工作,高校建设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对高校来说,教育建筑的空间环境建设对教育建筑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适宜交流和互动的交往空间,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深入交流和课外活动的展开。
        一、教育建筑交往空间概述
        高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指的是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和休憩的开放性空间。当代大学生十分重视交往和沟通,交往空间对大学生来说是课余向老师请教问题、与同学讨论交流、课间休憩的主要场所,在交往空间中,师生可以传递情感,实现信息上的互通有无。因此,打造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诉求和知识需求的交往空间十分必要。
        高校教育建筑的交往空间是展现学校文化,为师生提供精神交流的场所,为了达成这种目的,可以充分利用教育建筑的非教学空间进行装修装饰,将门厅、走廊、中庭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设计,例如,将门厅作为展示空间,展现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风貌,将走廊打造成课间交谈和学习的空间,为中庭和内走廊添加类似住宅客厅的功能,使师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有充分的空间拓展知识,放松神经,获取信息。为达到这一目的,对上述空间的设计就要在实现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建筑所处的环境,广泛了解日照、风向和地势等信息,借助自然能源使交往空间更加高效、便捷,具有实用性。
        二、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及特征
        高校的教育建筑与其他教育场所的群体不同,相对中小学,高校教育建筑的使用师生均为成年人,相对培训机构,学校对大学生们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师生对交往空间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传统教育建筑中单调乏味的交往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校师生的需求,而更以人为本,更有延展性的交往空间逐渐受到青睐。
        相对完善的高校教育建筑交往空间主要应具备以下特征:
        (1)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目前设计的主流,而交往行为本身也离不开人这个载体,因而交往空间应当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人在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除了装饰装修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高校文化,还应当注重交流过程的半封闭特征,即在交往空间中进行的谈话往往并不涉及十分隐秘的个人隐私,因而不需要特别私密的空间,但交流内容有时也不适于大庭广众下的公然对话,因而高校教育建筑中的交往空间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半封闭的需求,既保证空间的开阔性,也要做出简单的区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2)可持续性。高校的师生在教学之外,还有往返于生活区和其他学习区域的需求,因而交往空间在教育建筑之内,不应当阻碍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而应该保持通畅,使师生的动线能够连贯起来。另一方面,交往空间的设计也应考虑整栋建筑的整体性以及不同模块间的延续性。风格沉静的教育建筑中突兀地设立一块色彩十分艳丽跳脱的交往空间显然是不合适的。
        (3)不确定性。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最早提出了“不定空间”的概念,他主张空间环境设计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考虑所在的建筑及使用者特质,使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得以发挥,而不是设定一个区域的一种功能就一劳永逸。
        三、高校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主要设计思路
        1、结合屋顶平台
        屋顶平台如果能够被用于交往空间设计,能够有效节约场地,从采光和通风的角度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活动场所。屋顶平台设计成花园形式,则既能够联结外部平台,又能够有所区隔。空中的美景有利于课间得得休憩和精神上的放松,是良好地借助自然元素推动交流的方式。


        2、结合中庭
        对大型建筑来说,中庭是一个有利于展示的重要部分,教育建筑也不例外。一般来说,中庭可以用来放置休息设施,展示师生作品,进行绿化美化,师生可以在此休息,并结合展示的内容进行讨论,促进教学相长。
        3、结合通道空间
        横向通道空间主要是走廊和连廊,竖向通道空间主要是楼梯。走廊是教育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构成方式,为师生提供便利交通和交流场所。连廊用于在外部联结一栋教学楼的两个分隔的部分,优秀的连廊设计往往借助通透的采光,精心设计的木制或钢结构梁、柱、桁架形成光影变化,而这种光影变化因借助自然光而具有了动态美。
        楼梯作为纵向交通的载体,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不能进行太过华丽的装饰,但毫无设计的楼梯又太过沉闷,有的高校会对梯级进行涂装,点缀这一空间。也有的高校会在楼梯的通道墙上展示师生作品或校园文化内容,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结合底层架空空间
        底层架空空间使教育建筑有了虚实变化,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传统建筑设计以门厅为主,而一些寒冷地区的高校则在隐蔽处设置底层架空空间,为恶劣天气上体育课的师生提供便利。
        部分高校的教育建筑在门厅处张贴各类公告或设置广告栏,这是一种无功无过的使用方式,但难免令人感到枯燥。而如果校园管理不够完善,这往往成为学生摆放自行车灯交通工具的地方。
        在对底层架空空间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建筑所处位置,充分考虑可能的用途,以确定视线、动线设计,并尝试以绿植、有个性的休息椅和灵动的设计增加空间的活动,使师生愿意使用这一空间。
        四、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1、内部空间——休憩为主,景观为辅
        师生对教育建筑的需求是能够提供教学所需的场所,能够提供课余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空间,能够放松和休憩的环境。从教育建筑内部来说,门厅和中庭最适宜用于此用途。
        门厅使教育建筑内外之间的隔离和过渡区域,如果设计得当,完全可以给师生提供驻足交流的可能。而中庭则在整体氛围上联结了不同的楼层和区域,经过精心设计的中庭甚至能够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无论是身处其中,还是观赏,都能够给人愉悦惬意的感受,也能够从内部景观的角度提升教育建筑的格调。同时,如果能够配合良好的光线和通风,中庭将成为教育建筑的点睛之笔。
        2、外部空间——接触自然,活动为先
        位于教育建筑外部的交往空间主要包括底层架空空间和屋顶,也有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提供庭院。师生从生活区或教学区进入外部交往空间往往不是顺路而至,而是特意选择,因此在这类空间的交流更侧重于日常生活,而较少学术话题。即使涉及教学也往往是比赛或活动类较为轻松的内容。外部交往空间和视野更开阔,光线更充足,这也鼓励了人们更加活跃的表现。
        土地资源的匮乏,使高校的教育建筑也逐渐趋向高层建筑,在现有条件下无法改变的,往往尝试开发底层架空空间或屋顶平台,这在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同时,也给使用者创造了更加接近自然的交往空间。如果空间较为充足,则可以结合建筑周边的自然元素,打造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交往空间,为师生提供更多创新的机会。
        4 结束语
        新时代的师生成为高校教育建筑的使用主体,他们对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需求更高,要求也更加严苛,传统的单一功能、单调形式的教育建筑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教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调研所涉及的教育建筑所处的院校,结合院校文化、地理环境、日照及通风情况以及周边建筑物情况,结合校园特色,打造具有独特性和实用性的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春林.楼梯的功能与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8(12),42-43.
        [2]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著,王敏译.新建筑与包豪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