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语文若干年,最头疼的,除了作文,竟是篇幅很长的课文,尤其是在高年级。一两张的篇幅,却需要在两课时内完成,该如何处理才能事半功倍呢?几年的摸索,我认为从“抓住题眼,以点带面缩课文;中心词句,引领辐射牵全文;删繁就简,板块设计理文脉;重点篇章,重拳出击碎疑难;提纲挈领,削枝强干抓主线”等几方面来尝试,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天地。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长文短教
【正文】
语文课堂,最怕的,竟是篇幅很长的课文,尤其是在高年级。一两张的篇幅,却需要在两课时完成,而这样的文章却还占了相当多的比重。通览教材,发现这些课文往往文质兼美,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常常有多个生发点可以挖掘,如此却又常常显得教学的冗长和无序,或者因其文长容易造成教者的“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要点不分明,课堂低效率……面对长文教学中呈现的种种弊端,我们该如何更为精准地切中要害,着要点处使力,从而使我们的长文教学事半功倍、收取效益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我认为,长文教学中做到切入重点,抓住主线,删繁就简,才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制胜点。
一、抓住题眼,以点带面缩长文
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心灵之窗。许多长课文,我们可以从文章的题目中一眼洞悉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这样的长课文,我们完全可以从题目入手,根据课题质疑,围绕课题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自然能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如在《将相和》这篇课文中,课题中的“和”字,可谓文章的题眼,已经点明了故事的结局:即“将相和好了”。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尝试从题眼“和”字引导学生开始推断:既然有和,肯定曾有不和。那又是为什么不和呢?最后又是怎样和好的呢?继而从“不和”切入,一步一步整理出“将”“相”不和的原因,和好的经过及目的。如此,抓题眼步步深入,层层挖掘,一篇1500多字的课文,因为老师的有效梳理,就变得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教学效果自然也“水涨船高”。
二、中心词句,引领辐射牵全文
文章的中心词句,往往语言凝炼,能统帅全文。仔细阅读那些长文章,我们总能发现蕴含其中的提纲挈领的中心词句。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中心词句切入,层层设疑,步步设障,以中心词句辐射全文,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作者开门见山告诉我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句子在这篇课文是中心句,其中“工程师”前面的 “杰出”、“爱国”这两个词就是中心词。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抓住这两个中心词,以“杰出”“爱国”两条主线贯穿全文,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删繁就简,板块设计理文脉
课堂上,教师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引着学生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但这样的教学设计未能好好关注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尤其是面对长文章,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
为改变现状,我尝试把教学预设成几大板块,删繁就简,在整体中把握文章的主脉,如此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与思,捕捉教学中学生细微的思维闪光点,让生成来得更顺理成章。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文章有一千多字,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较为费力。如何让课堂教学省时省力又高效呢?根据这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比鲜明的评价语,我把本课的教学也分成“母亲的评价”“父亲的评价”和“长大后的理解”三个版块。以这三个版块来解读文本,从而凸显母亲与父亲的鲜明对比,小时候与长大后的鲜明对比,如此一来,原本冗长费力的长文教学就显得简单明了,文章的脉络也清晰可见,学生学习的效率明显提升了。
四、重点篇章,重拳出击碎疑难
无论一篇课文篇幅如何,总有相对比较重要的段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或精华处反复品析、研读,不失为长文短教的一种好策略。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旗帜鲜明地紧抓重点,凸显主题,成效自然喜人。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情,来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样的长篇大论,我把主力集中在 “救护车夫”这个主故事上,通过对这一重点篇章的赏析,让学生深刻感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而其他三个故事,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品读来感悟。这样一来,长课文就不再那么冗长繁琐了。
五、提纲挈领,削枝强干抓主线
优秀的文章就像一颗大树,也有它的“主干”——文章主线。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章的“主干”进行削枝强干,自然能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这样,不需要教师冗长的分析讲解,教学的重难点自然迎刃而解了。
如《小音乐家扬科》的重点段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扬科的内心世界,去进一步感受他对音乐的极其向往和热爱呢?我从小扬科“怕”和“爱”这两条情感主线入手。一方面,毒打这一家常便饭使扬科对走进食具间感到十分惧怕;另一方面,对小提琴的极度渴望又战胜了害怕的心理,使他犹豫着迈出了前进的第一步……这两方面的主线是两条交织在一起的情感线条,使小扬科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中,但最终,对音乐的热爱还是战胜了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果然,从这两条“主线”入手,引领学生提起本文的其他“枝叶”,学生对扬科的心理感悟得很到位很细致。有了这样扎实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扬科悲惨的命运时,学生的悲悯之情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小学语文课堂想要长文短教,想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实非易事,却并非无章可循。只要我们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学习与反思,努力在长文中寻求短教之道,实践短教之法,必能逐步摸索出有效的长文短教之策,实现长文短教之实效。长此以往,长文短教,必能演绎课堂别样精彩,也必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二月花,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04期
2《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8期
3《广西教育·A版》2012年6期
4《语文教学通讯 》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