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近年,煤炭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保证并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安全则是煤炭工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进步,关系到煤矿工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行业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促进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本文将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煤矿工业,安全管理,安全问题,煤矿安全
引言
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的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我国的煤炭的安全生产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引入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概念,并集合其在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对基于行为安全模式的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研究。
1煤矿企业在开采中的现状
开采人员的安全是煤矿开采中的重中之重。对于任何一个煤炭企业来讲,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是最为重要的,他们必须要尊重“安全大于一切”的工作制度。为此,煤炭企业的管理部门还必须要对煤炭开采的安全问题做出重视,并将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到位。在开采煤矿时,产量和工作量不是唯一应该考虑的两项工作要素,同时还需要把握好开采的力度。一些地区因为被采空,所以即便是经过处理,也仍然会出现地表下沉的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收尾工作中的安全处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基于这一现象,便会造成安全隐患问题的出现。
2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2.1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
煤矿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时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章作业现象,因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生产队没能有效地安排好生产任务,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较小,煤矿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违章作业情况,从而不利于煤矿工程企业生产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些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就造成煤矿矿井工程在实际开展采掘施工工作的时候,仍然使用一些淘汰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落后的生产技术将会影响矿井工程的生产效率,还会出现一些严重的煤矿安全事故;对于顶板的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顶板的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煤矿工程在生产过程中采掘面顶板的管理力度不足,顶板的监管制度有待完善,没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好对顶板的动态变化,导致煤矿顶板多次出现安全事故。
2.2煤矿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事前预防
受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观念,总体而言煤矿企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一方面煤炭企业管理者轻视安全管理工作。为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煤炭企业管理者将精力放在生产上,忽视了对煤炭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存在滞后性,缺乏事前预防。根据调查,煤炭企业缺乏安全预防,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
2.3引起事故的因素繁多
煤矿行业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都十分复杂,在进行工作和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复杂,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也较多,比如说在地下可能形成缺氧环境,造成员工中毒,同时也可能存在地质结构不牢靠引起的煤矿塌方,另外还有一些瓦斯爆炸和粉尘爆炸也会引起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复杂的条件和多方面的原因都会让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很难开展和进行。
3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对措施
3.1提升安全生产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煤矿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并且组织施工人员参与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施工人员要互相监督,不断提升煤矿矿井的生产与施工质量;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大力强化井下“三违”作业的管理力度,井下一旦出现“三违”作业现象,就要告知班长、上岗干部和违章人员,并通报施工单位的负责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煤矿工程企业必须实施“双重预防机制”,从而更好地提升煤矿工程的安全生产效率;煤矿企业要做好顶板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监控采掘工作面顶板的系统,还要维护好顶板,禁止开展超空顶的作业,还要对顶板的岩性和特点进行把握,并且实时监控好顶板的动态变化,而顶板支护的设计要通过总工程师签字之后才可以开展使用;施工人员要加大围岩的支护力度,煤矿企业要设立巷道支护台账,包括支护数量、支护形式和支护强度,一旦出现失效现象就要立刻补打;巷道的支护设计需要与生产需要保持一致,强化掘进巷道的支护监督效果,避免支护不及时或者出现变更支护设计的现象,甚至出现支护材料变换的现象,完成支护施工工作之后要检查好支护质量。
3.2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构建预防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管理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系统的预防管理工作体系。一是加强对煤矿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意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因此煤矿企业要加强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例如煤矿企业要通过开展赋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员工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煤矿企业要做好超前分析工作,通过对煤矿生产状况的预测,将被动的安全管理工作转化为主动设防、超前设防,根据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以此降低危险源,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效率;三是煤矿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3.3建立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加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考核力度。管理机制的完善直接影响到安全管理的进行,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就会造成管理过程的混乱,没有办法很好地开展工作,更不可能取得工作成效。在进行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现金管理方法,也可以借用其他行业的管理制度,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行业的基本情况。
3.4健全行为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行为为依据,构建并完善行为考核与奖惩机制。将考核重点落在煤矿工作人员的行为上,并结合实际矿业操作,对符合规范的员工实施安全奖励,对于有不安全行为的员工进行惩罚,同时改正煤矿企业治大于防的错误管理理念。运用正强化的手段正面干预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以改变员工的行为意识。但为了防止错误惩罚,还需设立一定的安全行为处罚复议制度,允许被处罚员工对处罚进行申诉,确保管理的公平公正。
3.5加强互联网应用,构建煤矿网络监测平台
考虑到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煤矿企业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监测平台,提高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动态管理。煤炭企业要立足于实际生产,结合重点部位做好网络监测工作。因此煤矿企业必须要构建网络监测平台,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薄弱环节的自动分析,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例如煤矿企业针对井下作业环境的复杂性,构建了微震监测系统,其具有实时监测、超前预警的优点,为矿井安全回采和预警撤人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以煤矿安全管理标准化为核心,以运营标准化为基础,以现场标准化为保证,以信息标准化为基础,进行包括全面安全管理打瞌睡工作和预防安全技术对策在内的反潮、地带、矿山三级安全标准化建设。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的全过程、全范围、完全安全的生产管理模式。对煤矿企业来说,标准化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复杂、系统和长期实施的工作。大部分矿山地质条件复杂,工人的运营环境相对恶劣。因此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玉.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8.
[2]冯卫.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煤,2011(1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