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米东区老城提升改造异地安置住宅小区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7期   作者:田婧
[导读] 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系统梳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全面提升,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
        摘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系统梳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全面提升,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按照一年开工、两年见效、三年完善的总体目标要求,政府主导、上下联动、以区为主、示范带动,加强对老城区的规划管控,降低老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提升老城区整体品质与发展活力。
关键词:老城区  改造提升  
一、项目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在乌鲁木齐市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全面推进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并先行在天山区启动实施,切实改善各族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夯实首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结合实际,编制此次规划。
        本次规划设计主旨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定位,把老城区改造提升与疏解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结合起来;与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加强各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切实把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落实到老城区改造提升的具体工作中,系统梳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全面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嵌入式、可持续的原则。着眼于提升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统筹研究制定老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带动、就业引导、人口疏解、配套设施承接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老城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次乌鲁木齐市老城提升改造异地安置用地选址的原则和依据:
         1.嵌入式布局和要求
         2.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3.异地安置区域平衡
         4.合理控制征收成本
二、用地选址方案
        在城市的北部,老城区改造提升范围之外,水磨沟区的东部、米东区、高新区(新市区)的北部、经开区(头屯河区)的西部,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征收成本、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按照嵌入式布局进行选址。拟选用地总用地面积约18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62.78万平方米,可安置人口约10万人。本项目为米东区老城提升改造异地安置住宅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基地区位分析
        本方案为老城提升改造异地安置项目,其建设用地选址于乌鲁木齐米东区。建设用地东邻净水路,南邻紫藤路,西邻畅扬路,北邻府前西路田园路,总面积约35.0公顷。其西侧为沙河沿站。
四、上位规划分析
        从上位规划中可以看出,本项目建设用地被市政道路分为七块。其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
        从整体看,用地中央有一处教育用地,用地周边以商业、公用设施用地为主。
        因此,在做详细规划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
        一、建设用地中部学校的预留,以及学校与安置住宅的融合。
        二、建设用地与东侧商业区的衔接,以及如何相互呼应。
        三、根据总体规划中的市政道路等级情况,确认人车流主导方向和主要集中点,作为本次设计的主要形象展示区。
        四、根据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系统情况确定本次安置项目绿道位置及景观轴线走向。
五、外部交通分析
        建设用地周围市政道路的走向和道路绿化情况。
        首先,府前西路和田园路是用地外侧道路等级较高的城市干道。
        其次、因此由畅扬路、清扬路、净水路向田园路、府前西路纵向交通车流密集。
        第三,畅扬路西侧为T型交叉口,东侧与净水路横向连通。
        因此,本安置用地交通车流主要方式大致为南北纵向集散。东西方向车流较少。


六、外部资源分析
         首先,在本项目建设用地北侧,有府前西路和田园路两条高等级城市干道,可作为外部交通依托。
         其次,本项目用地南侧有大约10公顷城市公共绿地(小型公园)可作为本安置项目的绿地依托。安置居民未来可以将其视为配套公园使用。另外,沿本项目用地外围市政道路均有道路绿化,可丰富并提高此区域的整体绿化率。
        第三,在上位规划中安置用地中部有一处学校。本规划中可借助其提升安置小区商业的价值。并且有一定的学区效应。
七、制约设计的因素
        在安置用地的中部有一处大破城两居工程,会对本项目日照分析形成制约。另外,其住宅高度均为16层且行列式布局,会对安置项目总体布局及整体天际线造成一定影响。G地块为商业性质,容积率2.5,最大限高42米,用地面积约4.5公顷。做写字楼群限高不足,做商业街体难以达到容积率要求。
八、设计思路、设计特点
        首先,以人为本。
        本项目为居民异地安置。规划设计前期去探索和了解天山区居民现有的生活习惯,并在异地安置中将其再现与还原,这是本次规划十分重要的特点。充分考虑天山区居民对未来居住生活的诉求,建立一个具备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卫生、社区、便民服务、警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大型居住社区。
        其次,从城市风貌。
        1.根据现有场地外部交通情况和周边现状资源合理安排设置城市形象节点,从外部交通系统分析主要人流、车流方向以及视线焦点。深入分析以上要素后,选址并规划设置主要城市形象节点。
        2.以城市绿道的方式连接安置用地七个片区中心绿地。打造城市俯视美感的同时考虑城市天际轮廓线,从而丰富和提升城市风貌。
        再次,居住区内部规划。
        1.组团内部均配置大规模中心绿地,并配置核心景观节点。
        2.因地制宜、协调布局。
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安排楼房的位置和朝向,从投影平面上考虑日照要求与楼间绿地的空间安排,最大限度满足每个住户单元有观景的视觉空间。
        3.人车分流
        在安置区每个地块均设置地下车库,并且机动车辆由组团出入口处就近下地库。地上消防环路曲线迂回绕行,造成开敞流动的空间感和通透的景观面,形成融于自然景观且错落有致的建筑组群。
九、规划布局
(一)分析外部交通、视线焦点,规划城市形象节点
        首先从外部交通分析得出建设用地周围市政道路的走向和道路绿化情况。府前西路和田园路是用地外侧道路等级较高的城市干道。因此由畅扬路、清扬路、净水路向田园路、府前西路南北纵向交通车流密集。畅扬路西侧为T型交叉口,东侧与净水路横向连通,车流较少。
        因此,本安置用地交通车流主要方式大致为南北纵向集散。东西方向车流较少。所以本规划设计中,适合在南北车流方向设置主要城市形象节点。清扬路位置居中,且等级最高,视觉焦点考虑在清扬路与紫藤路交汇处。
(二)打造城市绿道
        安置用地被市政道路划分为七个片区,在规划设计中每个居住组团均设有中心绿地。通过景观环境以连接这七个片区中心绿地的手法打造城市绿道,提升城市俯瞰美感。
(三)社区内部商业街
   由于之前分析得出畅扬路至净水路断车流量最小,人流量最大,因此在整体用地中部的规划十四路打造商业街面,连通畅扬路至净水路交叉口。此商业街既能满足安置区内部居民生活需要,又能服务外部人流。
(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规划设计中配备了便民服务警务站、12班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用房、物业管理用房、蔬菜(肉食品)市场、清真寺、馕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便和提高安置居民生活水品。

参考文献:
[1] 刘旭飞,无为和有为——关于城市老城区改造的一些思考[J],山西建筑,2011,(10)
[2] 马永艳,天津老城区改造模式研究[J],城市,2009,(06)
[3] 汤文健,老城区改造的探索[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2)
       
        作者简介:田婧  女  汉族  新疆乌鲁木齐人  1987年生  工程师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