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期   作者:杜汉清
[导读] 在信息技术社会大背景下,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摘要】在信息技术社会大背景下,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构建良好、有序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是必须和必要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课堂模式
        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未来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更是需要具有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人。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具体过程为:
①目标导引: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②预习探究:学生利用经过教师精心组织的网上资源进行自学。
③讨论解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合作,进行讨论;教师参加讨论,
起到引路、点拨、释疑的作用;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结,把完整的结论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
        ④    自我展示:学生把学习成果或问题反馈出来,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
        ⑤    总结评价:教师利用网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做出评价、总结,鼓励学生课下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
        (一)目标导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图文并茂,生动并存的特征,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从而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艺术力。如在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
(二)预习探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语文知识
对于学生,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应该这样做: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或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将知识学会,慢慢地转变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怎样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也就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
学习是一个过程,信息技术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多种渠道,知识不再只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所得”,通过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课前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课前对网络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
在培养学生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我们要担当起管理者、监督者、组织者与咨询者的角色。

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也才能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三)讨论解疑,多元交流,合作互学,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后,组织学生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全面,鼓励学生敢疑、敢想、敢说、敢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把学习成果或问题反馈出来,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培养评价相关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互动,扩充学生的理解范畴,优势互补,培养合作的意识。
        (四)自我展示,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把学习成果或问题反馈出来,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教师也利用网络班级讨论区提出某个问题,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提出问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成功的经验、遇到的困难写下来和老师、同学分享。其他学生针对此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学习者所看到。教师则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心态,了解学习情况。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将优秀的作品放到班级群中展示,以此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极投入学习。
(五)总结评价,通过网络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学
        评价能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自主学习学习活动。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呢?新课标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本班所在的班级讨论区发言,教师也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参与学生的讨论和评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评价能得到迅速反馈,这样教学评价功能就会非常突出,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非常高。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正确地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丰富语文知识建构
        教师还可通过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把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通过网络这媒介,使学习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课后拓展主要表现在课外阅读和练习、写作两方面。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尤其是课外阅读,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对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也有极大的不同。从语文阅读的角度看,存在着大量可供选择的内容相近的文章,如何使课外阅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何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呢?其实,“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如在学习了泰戈特的《窗》后,学生对文章戛然而止的结尾感受颇深。为了进一步了解作者“空白艺术” 的写作风格,可以向学生提供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对比性阅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拓展还表现在学生的写作中。多媒体和网络提供了图文并茂的课件资料,如果能将作文题目以动态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网络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古今中外的资料在网络上应有尽有,没有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素材,经过筛选和精心构思,写下自己的感受。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自主型、创新型、学习型人才成为教育的主导方向。这也给我们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教书育人,更要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能够自主学习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参考文献】
        [1] 黄旭明 《中小学语文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转载者
        [3] 何克抗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9,(1).
        [4]《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