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本主信仰视域下的昆明市沙朗乡场所营造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2期   作者:杨珂珂 包蓉
[导读] 昆明市沙朗乡是以白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摘要: 昆明市沙朗乡是以白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白族传统文化是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先天动力。为解决地处城市郊区的沙朗乡白族文化原真性逐渐失落,村落景观特色丧失、场所精神缺乏的问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本主信仰视域下的沙朗现有仪式场所、生活场所,并提出了营造白族村落特色空间场所的策略,认为应该在恢复地域文化场所和民族文化场所的同时,增设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场所。场所的营造过程应该是对空间进行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的过程。
关键词:沙朗;白族;本主信仰;场所营造

        前言
        在近年来政策支持的的乡村旅游热下,大量的民族特色乡村批量式的出现,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下如何有效保护、延续地域文脉成为旅游开发与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沙朗作为昆明近郊的白族乡,距离主城区15km,受现代文化冲击影响较深,意味着沙朗比一般农村与城市的交往更加密切。如何在带动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展示白族宗教文化在村落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增加本民族文化对文化的认同感,是值得探讨的。
        一、沙朗乡概况
        沙朗为彝语,意为沙多的坝子。沙朗乡位于昆明市西北部,距离主城区15km,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呈山夹盆地状,是典型的山区民族乡。2008年1月,沙朗乡被正式授予“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昆明市6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1]沙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其居住民族以白族、汉族为主,还有苗、彝其他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此地。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自古居住在以洱海为中心的土著居民。因都崇拜白色,故也有“白子”,“白人”等自称。[2]沙朗白族是从大理迁来,至今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任与大理白族相似,这里的白族大多以张姓白族为主,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在当地调研期间沙朗东村白族无论长幼,都能够使用白语进行交流。
        二、沙朗白族的本主信仰
        1.民族宗教信仰
        白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对外来的宗教文化也采取吸收同化的态度。沙朗因为民族多而杂,有佛教、基督教、道教、本主信仰。在沙朗的白族以本主信仰为主,“本主”是沙朗东村的“村社保护神”,及掌管本地区、本村寨的生死祸福之神。随着当地民众的喜好,佛教的思想与本主文化中的观念相似,渐渐同化本主信仰,故而地位渐渐高于本主信仰,以沙朗佛教的瑞应寺为例,香火旺、宗教活动多而大。
        2.本主庙的分布和宗教仪式
        沙朗白族的宗教祭祀活动基本上都离不开本主庙,沙朗本主庙在东村,建于1982年。本主庙是家庭、村落中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活动场所,满足了村民的宗教需求,凝聚着本村人。沙朗的宗教活动是以村小组为单位进行,并在指定地点进行,一个村社信奉一个本主。大型的祭祀仪式是以村社为单位,每年举行两次。在本主庙内的本主祭祀仪式形成了固定的流程:请神-迎神-祭神-娱神.[3]请神目的是将本主神灵请出来,接受本村人的祭拜。迎神活动一般由村里选出的会首与执事班子组织与主持。迎神这天村民要盛装参加,有组织的抬轿载歌载舞前往本主庙迎接本主,到达本主庙后,要将本主像抬上轿,让本主视察迅游管辖的村社。当迎神队伍回到村中后,将本主放到本主庙中,进行祭祀。祭祀就是祭祀神灵,目的为奉供祭品以慰劳本主神,并祈求本主赐福赐顺,在村社祭祀结束后要举行集体餐宴。娱神活动内容有霸王鞭、白族调、农家乐表演、滇戏等。[3]
        3.本主信仰与村落生活
        宗教文化影响着民俗活动,如日常生活中白族家庭或个人在出生、满月、取名、结婚、病痛、丧葬、求子、求职、经商、建房、年节等重要关节,都要到本主庙向本主献牲祭祀、祈福求顺。[3]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白族善男信女们到本主庙烧香拜神,进行祭祀活动。本主祭祀仪式也是一种文化表演,它对村落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沙朗由于娱乐场所相对匮乏,平时人们很少有群体娱乐活动,也只有在祭祀本主这样的宗教节日中可以看见这样的娱乐场面。在接神仪式中从前期准备、正式祭拜到后续工作,村名都能自发的组织全村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全部投入到“接神”仪式中,相互协助、相互沟通完成一件共同的事。沙朗白族老年人成为村落宗教信仰和祭祀的主要群体,女性为宗教仪式提供食物,并做好仪式前的前期准备。一般村中年满49岁的女村民就可以加入念佛会,洞经会的成员大多是村中有文化又擅长乐器的老年男子组成,每逢本主会期,他们就会聚集在本主庙中,一起演奏诵经。[4]村落中每个家庭都会有成员参与到本主仪式的祭祀中,这些活动都大大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感情。但近几年村落中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宗教信仰热情相对较低。
        4.本主信仰与村民的精神世界
        白族村民通过祭祀本主的仪式行为来达到某种愿望,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祈求现世的安稳和幸福,希望消灾驱病,福寿安康。同时也通过对神灵的信仰规约自己的行为方式,激励着自己做好事,做善事。本主信仰的传说、仪式与信仰组织会规中都包含了对村民的道德教化,影响着村民的精神世界,本主信仰对村落民俗生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3]本主信仰下的沙朗白族人对于作为白族的这一身份属性,表现出较强的认同感。调研期间访问的到当地的白族,频繁使用到“我们白族……”这样主动句式。大理是为数最多的年纪较大村民去过的地方,有不少人甚至去过多次,村民们对大理报有好感,有一种寻根的思想。生活与城市近郊的沙朗乡村民在深受城市影响之际,却仍然对其白族身份及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和自豪感,这也是本主信仰下对沙朗白族村民的影响。

        三、本主信仰下的沙朗乡场所营造
        1.总体策略
        如今的城镇特色千篇一律,已经成为普遍问题。沙朗作为“昆明市旅游乡村示范点”,近年来以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吸引点,忽略了民族文化的作用,缺乏民族特色和深层次的民族文化信仰。“场所”这个词,在被诺伯舒茨解释为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是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当人们刚开始面对一个新的和陌生的地方时,周围的环境是没有区别的,都是没有特性的空间,当人们逐渐认识它并赋予其价值后,它便成为“场所”。海德格尔认为,人在世存在的关键就是定居,就是要有“家”这个住所。[6]家是人们所熟悉的亲密场所,家将会为我们提供栖居空间价值,人们需要这样的栖息角落去休养生息,这样的角落是人们恢复自信,聚集精力,重新开始的场所。

[6]无论是从生活、社会和心理,还是物质和文化角度讲,家这种角落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作为世代生长的地方,沙朗方盒子的建筑形式、一致的店铺和住宅,缺乏人性化的空间的广场,忽视了特色文化,以及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交流与沟通。本主信仰下的沙朗乡场所,要对自然环境和现有空间进行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
        2.现有场所的保护与扩建
        村民对原有的生活场景已经熟悉,在这些场景中已经在村民心中有深刻的意义,保护和完善这些场所,保留原有价值,让村民有“家”这个熟悉的场景。                                                           青树广场位于沙朗小金花幼儿园前,是整个沙朗村落的心脏位置。该地因有一棵青树被村民命为青树广场。青树广场是通往白族街和田间的必经点,平时也是村子老人来接小孩放学等待的地点,在特点的时间人流量是最大的。根据对村里的老人访问得知他们已经记不清该树是何时长的,只记得从小的时候这棵树就一直在村子里。本主信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留下了不同形式的宗教痕迹。最原始的“本主”大多是古树、石头,人们围绕古树围合成较大的广场空间,以之为中心设置祠堂。在沙朗的青树广场虽以不清楚它的历史,但是在本主祭祀迎神仪式这个环节时村民会在此地点进行停留,把神像放下来进行简单仪式,可见村落中对这棵树的重视。青树广场是村中重要的仪式、交流场所。对现有青树场地进行围合保护,让村民及游客对这个场所有退让感,在进行本主祭祀时有场地可以使用,同时也要整理周边交通,方便村民平时通行。
        白族街是沙朗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条街,是一个旅游吸引点,白族街是吸引游客来此旅游的主要原因之一。沿街两边都是白族风格的建筑,赶集日、本主祭祀环节的娱神也是在这条街进行,可见白族街的功能不止于一般的商业街。在保留白族街的同时要完善该街道的建筑风格,让建筑风格形成一个完整的集聚方式在建筑的装饰上要精细,有特色,提高整条街的完整性,从而更多地显示出街道的价值。商铺的规划种类要多样,不止要满足餐饮的需求还要有观赏和体验的需求。
        入口牌坊是进入沙朗的第一印象,牌坊上写着“沙朗”两个字,特色的白族风格牌坊也让人一看就知道进入了白族的村落。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在白族的建筑文化中“坊”是最常见的,房屋布局是三方一照壁、一坊一耳、一坊三墙等。牌坊后的一条街就是沙朗主要的街道宝泉路,可是牌坊后的建筑都是一般的二层建筑,与牌坊的风格差异大。大多游客和本地人大多认为此牌坊就如一个门一样的功能,对牌坊的意义浑然不知。在保留原有牌坊时周围的建筑风格要统一,因牌坊入口有限,严格限制大型的客车和货运车经过牌坊,防止牌坊的损坏。
        3.新场所的再建
        仪式场所是在本主迎神的环节中村民会在的几个地点停留的地方,让本主知道自己管辖的范围。但这些地点是本主仪式文化传承下来的,只有村中的祭祀中老年人知道。地点是村民熟悉的路边、沙朗河边和田边,设施简陋。如果不是熟知本主仪式的人根本不知这个地点是祭祀的场所。仪式场所的再建应该是能得到族群的认同来设计的,村名对这个地方有情感,只有情感牵涉到他们与场所的关系,赋予这个场所一定的文化宗教含义,新场所的再建才是有意义的。
        因村里的基础设施较为缺乏,缺乏交流、集会的公共场所。村里的茶铺、小卖铺等场所是村民中最常光顾的地方,平时重大祭祀活动前的准备谈话等老人们都会到茶铺。在白天大部分时间里,茶铺和小卖铺们前,都坐着三三两两正在休憩或交换话题的村民。大多数人都带着一副悠闲的心情来茶铺和小卖铺。虽然这是村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但茶铺和小卖铺因空间的大小有局限性,无法成为真正的交流场所。交流场所应该是公共的空间,可以坐下的座椅等,供人们休息、交流、读书、下棋、观望与缓解疲劳等。可以是在户外空间中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场所,有利于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基本户外活动。
        沙朗因民族众多,民俗活动和节庆丰富。此类活动都是集聚在沙朗主干道宝泉街。但是没有一个民族特色的集会广场来举办此类大型的民俗活动,导致无法形成影响力,基础设施也跟不上当地的旅游发展和村民的需求。集会广场应该是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性特点的,是多条主要交通干道的汇聚点,能汇聚周边人群到此的,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场所。集会场所还应具有象征意义,用一些象征民族的建筑符号来组合,使来沙朗旅游的人一眼便很准确的感受到民族文化,还能让当地白族和各族村民有强烈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四、结语
        特色的民族乡村旅游一直都是社会热点,对于沙朗乡白族本主信仰下的场所营造是迫在眉睫的,就经济发展而言,不仅是沙朗乡旅游业的需求,也是对白族本民族的文化延续和传承。本主信仰下的沙朗乡场所的营造是维系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场所的营造也影响着村落日常生活,举办各种宗教活动,扩大村民的交流沟通,加深了整个村落情感的联系纽带。在本主信仰的影响下使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非宗教因素,参与到了场所的营造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白族人民对自己本主信仰的认同意识。这种宗教领域的“精神产品”的商品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宗教景观成为了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本主信仰下的沙朗场所营造促发了本地村名的文化自觉,民族文化、经济效益、文化自觉三者之间成为了彼此促进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五华区沙朗白族乡成为昆明市乡村示范点.昆明五华.[EB/O1].
http://www.kmwh.gov.cn/kmwh/jsp/index.jsp/.
[2]詹承旭.白族[M],民族出版社,198,P13.
[3]安学斌.白族本主祭祀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01):70-74.
[4]谢梅琴. 本主信仰与村落民俗生活[D].云南大学,2015.
[5]陈皓月.老庄思想下历史场所空间营造方法[J]大众文艺,2020(30):132-133.
[6]鲍黎丝.基于场所精神视角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生态经济,2014,30(04):181-184.

第一作者:杨珂珂Yang Keke(1994—),女,傣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学研究。
通信作者:包蓉Bao Rong(1981—),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南少数民族景观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