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也相应得到了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一种高效、信息化的施工手段。本文主要以住宅建筑为例,对此技术在现实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进行相应的论述,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
1引言
当今社会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在建筑行业众多的建筑项目中,装配式建筑的特点较为显著。对于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也可以给建筑行业提供最为先进的生产力,但是装配式建筑在实际的工程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工程质量不够稳定。本文主要介绍和讨论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一些重要环节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2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优势
相比于一般的建筑方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工程效率更高,建筑过程中大多数部件可以在预制厂中制作,同时安装简便快捷,使相应的工程效率明显增加,有效控制了工程的施工成本,机械化施工程度更高。由于在工厂制作的构建都是由流水线完成,相应的减少了资源浪费。最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通过工程完成构建有效避免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在环保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3装配式构件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
3.1常见问题
对原材料的控制和养护的时间不到位,容易导致构件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平板构件需要二次深化,并进行编码,在生产阶段编码控制混乱,会导致构件现场安装就位无法确定位置,影响施工进度。
3.2控制措施
预制构件厂对原料的控制应派出相关质检人员入驻商品混凝土厂,要对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所需配比和材料进行详细记录,对于入模前拌和物的各类要求指标进行全面的跟踪检查。一般作为预制构件的模板会使用高强度模板,类似铝合金模板等。在结束使用后要及时对模板进行清理。在拌和物入模前要保证钢筋位置的准确,入模后充分振捣。
在构件进行生产时,可以对构件上增加相关的二维码,增加相关吊装信息和工程责任人的二维码,使工程后期的构件管理更加清晰、高效。对吊装要求进行详细的描述,避免出现吊装操作的失误,使用信息化手段避免质量问题产生。
4构件的运输和吊装阶段的质量控制
4.1常见问题
预制装配式施工的原理使整个施工过程及其依赖辅助性的装配机械进行运输或吊装辅助作业。而由于预制构件规格大小不同,所需要的工程机械种类也随之增加,相应的运输或吊装难度也随之增长,使整个过程更容易出现构件的损坏。同时应为周转装卸和运输会对构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4.2控制措施
为确保构件在运输后的外观质量,预制混凝土材料进场之前,要对材料的合格证进行比对检查。而大部分的预制结构件需要监理或施工单位进行详细检查。主要的检查指标有相关材料的尺寸规格、相应的外观出厂标识等等,各项指标必须达到国家相应标准。
1)装配式构件原材料检查内容
①钢筋:原材料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原材复检报告
②混凝土:配合比、强度报告、外加剂检测报告、砂、石、料。
③水泥:合格证、3d和28d检测报告,复检报告。
2)装配式构件成品材料检查内容
①构件的合格证、规格型号、检测报告
②构件的外观质量、及观感质量是否有破损、构件的平整度;
③钢筋型号、数量、间距、锈蚀情况
④预埋线盒材质规格、位置和数量、预留接口是否满足要求
⑤预制构件的吊环或吊孔预留情况,预留洞的数量。
3)预制构件的吊装:
为保证吊装的受力均匀,在叠合板进行起吊时,要使用多点同时吊装,匀速缓慢起吊。板和吊索所成水平角度在45°和60°之间,在叠合板进行吊装时,需要通过叠合板的位置对叠合板的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期间要保持在工程区域上500mm左右进行作业。叠合板停止时要缓慢放置,防止吊装较快放置对板面造成损坏。在对合板进行校正时,使用小型锲形木块进行调整,严禁使用撬棍等工具,避免对板边造成破坏。
5预制平板安装质量控制
5.1常见问题
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期间,往往预制平板中会发现一定的安装质量问题,在现实工程中安装叠合板时,叠合板板经常会引起裂缝或损坏,其中不仅仅关于材料的问题,还有很大一方面是关于安装技术。如果不注重安装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叠合板板的裂缝或损坏会直接引起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后期修补和混凝土外观观感不达标。
5.2控制措施
根据相关装配的设计图纸和楼层中引测主线,测放出叠合板的就位控制线,严格控制支撑模板的平整度。在完成模板的搭建后,为防止现浇混凝土漏浆,需要沿着板带位置放置海绵条。吊装在距离作业层300mm的位置时需要进行暂停调整,调整叠合板的方向。叠合板安装期间可以在叠合板底板安置临时的支架,支架支撑点的间距要小于150cm,详细数据需要对支架稳定性进行相关计算得出。在进行主体施工时,需要采取双层支架的施工结构,在第一层结构的施工完成后且结构强度至少要大于设计标准的75%,拆除工作才能继续进行。
6、预制构件衔接部位的质量控制
由于预制装配式施工需要大量的连接来完成工程,工程中的各部位连接的质量就成为了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完成预制构件的吊装后,需要对构件之间的连接处以及预留孔和预埋件进行灌浆连接处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的连接点由于灌浆不足的问题导致后期工程质量下降,还有的可能是灌浆的强度不足,这些都会影响整体工程质量。包括各个点、线、面的连接,使用的灌浆材料和灌浆工艺,甚至于相关人员的选择都要格外进行重视和慎重考虑。
6.1预制墙、柱安装施工控制措施
1)在进行准备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比图中钢筋位置进行弹线,与当前层高相匹配,对基层地面进行全面的清理。
2)通过对预制强和柱垂直度的合理调整,使用斜撑对楼板和墙柱预埋件进行固定,再次校验墙和柱之间的垂直度,在校验时可以使用可调节长度的斜撑对垂直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直至满足相关要求。在调整期间要注意保障斜撑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松动。
6.2预制窗体及楼梯施工
1)在进行窗体部分的施工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吊耳或是螺栓把提前准备的螺母进行连接,在工程期间始终保持300mm长度的作业面。在进行连接工程时,要考虑到窗体所处房间的具体方位,做出正确有效的调整,确保窗体螺栓和墙板的连接精准无误,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可以使装配施工的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装配式施工工程特点被更加高效的使用。
2)在进行楼梯的施工时。要注意预制楼梯要采用非光面踏步,使用光面踏步经常在铺砖过程中发生空鼓,影响工程质量。在对楼梯进行吊装之前,要按照楼梯设计规格选择相应适合的吊具。在成功吊装楼梯后,依据设计中的标号,对相关构件进行详细的标注,标号时要注意对照图纸中的具体位置,楼梯吊装时还需要注意轴线和标高,可以吊装前对预制楼梯进行全面的校准,防止出现安装隐患。
6.3灌浆施工
工程中主要使用的是钢筋套筒灌浆法,灌浆材料采用了高强无收缩的浆料,通过灌浆机进行辅助施工。高强无收缩的灌浆材料相对一般材料的硬化效率更高,为了防止其过快凝固影响工程质量,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现场的需求随拌随用。在进行灌浆时,根据出浆孔的溢浆情况来判断灌浆的程度,灌浆时要从下一排灌浆孔进行灌浆,在所有孔出现溢浆时,要立刻使用橡皮塞阻塞灌浆孔。灌浆施工期间还要关注以下的施工问题:
1)灌浆材料的配比以及其搅拌时间都需要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要求,30min内要使用完所有准备的灌浆材料,禁止材料的重复搅拌使用。灌浆材料中禁止添加外掺剂,影响灌浆工程效果。
2)灌浆工程进行前,要对截锥圆模和玻璃板进行润湿处理,同时将截锥圆模安放于玻璃板上方,之后在试模中灌注已搅拌好的灌浆液,通过振动处理使内部气体排出,振动完成后缓缓提出圆锥试模,使其内部自由流动,排除一切外部干扰,最后再进行垂直方面的扩散数据检测。
3)钢筋套筒灌浆工程进行时,灌浆材料需要进行抗压强度试件建造,建造过程由监理人员和项目试验员完成。灌浆施工结束后,构件的养护工作也极其重要,要保持构件的温度始终保持在5~30℃之间,超出范围时要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降温或升温的应急处理。
4)在灌浆工程结束后的24h中,避免发生任何的震动,3d内不可以进行承重。检测灌浆材料抗压值在35MPa以上时,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施工环节。若灌浆材料的抗压程度良好,可根据情况将加固斜撑进行拆除。
7结语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我国目前的新兴施工技术,其由于更加高效的施工效率以及更加优质的施工质量被广泛推广。装配式建筑施工还更加适应当前的环保需求,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装配式重要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行业内建筑质量和建筑效率,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内对装配式建筑技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对装配式工程的创新升级是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预制装配式各阶段的关键技术环节,通过结合实际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对装配式的施工质量提出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华庆东.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32):30-31.
[3]陈骏,周毓载,伍永祥,梁伟.装配式建筑外墙接缝密封胶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9,48(16):44-47.
[4]孙忠明.优化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技术保障探究——以S公司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18):1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