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论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王丹1 李中玲2
[导读]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必修) 》的四个模块之一, 《论语》作为名著导读的编目之一,。
        摘要:“名著导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必修) 》的四个模块之一, 《论语》作为名著导读的编目之一, 为了能使学生达到理想的效果, 阅读过程中科学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必不可少。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就要定期的检查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对网络资源的使用, 课外阅读材料单一, 青少年文化品位的消失, 文化信仰的缺失等都影响着现代中学生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 论语阅读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在编排上每册“名著导读”栏目介绍两部名著, 每部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 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在阅读感悟、行为习惯、独立思考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以外, 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渐渐地随着这些优势的到来展现着令人担忧的另一面。下面就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归纳:
一、网络资源的使用不当
        中学生在阅读《论语》中常出现的困难就是对一些难懂的句子不会翻译, 以至于不能理解句意的真正含义, 使得自己不知道学习的心得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而写。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除了查找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外, 更多的时候选择最为快捷的方式就是上网查找相关材料, 而网上的资料有的解答也存在着理解的偏差, 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一味的盲目照抄, 没有进行资料的筛选整合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对原文认识出现偏差。
二、课外阅读材料的单一
          《论语》的译本在现在的市面上可谓是数不胜数, 对于中国的国粹文化, 早有许多学者对《论语》中所折射的文化已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儒学研究者已经不在局限于对书本的编撰而是直接将它搬到荧幕前, 供大家学习与交流。学生除阅读相关书籍以外还应充分运用好媒体的资源, 而教师需要的是结合媒体热点, 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趣, 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三、青少年文化品位的缺失
  在《论语》阅读调查中谈及对阅读形式的改变这一问题时, 有不少同学的建议是用其他的作品来替代, 而这些作品主要是自己喜欢的现代畅销书, 比如:        《水煮三国》、《麻辣三国》、《闲看水浒传》等。对这种阅读现象, 虽然在客观上扩大了经典的生存空间, 但也反映出令人担忧的一面:年轻一代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 他们在整个教育机制的文化淡漠氛围影响下, 已经表现出了对文化传统的无知、无兴趣和漠不关心。
四、学生对传统文化信仰的缺失
        在问卷中学生不喜欢读《论语》另外一个原因是认为《论语》中孔子的观念过于理想化, 缺乏了真实的现实环境与之结合, 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想法已经融入不了发展中的社会, 由此产生孔子思想空而泛的观点。其实在学生的这些反映中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在渐渐地消减, 对一种文化的信仰体现出冷淡的现象, 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学生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信念是否在发生着转变。


        针对以上学生阅读《论语》的一些现象, 作为学生与名著亲近的引导着, 我们更多的是要结合教学的实际, 在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对名著原有的兴趣, 尊重他们对名著原有的热爱,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做到:
1、注重名著阅读的“导入”教学
        名著的导读教学关键在于怎样“导”。是导阅读的方法, 导笔记的方法, 导阅读过程的自我管理法, 还是导名著的背景等这些都是导的主要内容。在导学的方法中教会学生怎样对材料的收集、归纳、整理, 进行合理筛选。内容上教师需要对作品适时的补充, 形式上可以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给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 对学生的问题及出彩的解读进行一定的解答和表扬。此外, 指导学生如何管理、监控, 如何写思考性、研究性的文章, 对“思考与探究”的部分进行引申和点拨。阅读过程中, 善于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实际, 进行交流、讨论, 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读
        尊重学生的自由理解而不是统一标准化的培养, 让学生在同一平台学习、交流, 产生属于他们的新观点, 发散思维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 阅读经典作品感悟生活中的百态。例如:关于孔子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就有学生这样解读的, “朱近墨会黑还是赤?如果按照生活中画面的调色来说的话, 那一定是黑了。可是, 如果放至现实的当中就不一定了。因为, 按照孔子的说法, 黑着越黑, 赤着越赤, 那么严重的两级分化, 是不和谐的, 所以赤者应当同化墨者, 并且还要避免自己被墨者同化。这就显得赤者必须有很高的素养。并且要有一颗博爱的仁者之心。这才是真的仁者。何况仁德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素养不足的仁者们可以在一起促进境界提高。”
3、阅读方式的灵活性
  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推动阅读的深入, 巩固阅读的成果。教师可以开通网上交流平台, 让大家随时随地地自由交流方法、体验、感悟以及教训等。开展征文比赛, 畅谈阅读收获;学生自编名著导读, 分享成功体验;持之以恒地开展诸如“我与《论语》”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加深阅读的理解和应用, 对于古今差异的思想教师可采用辩论会的方法, 集思广益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论语》中的句子, 从而得到不同的思想观念, 开发学生的能力以便增强对《论语》的学习兴趣。
4、激活名著与语文知识点的联系
        《论语》的艺术特征, 突出的一点就是格言数量丰赡, 蕴涵哲理深邃, 修辞形式多样, 艺术效果显著, 这些格言往往综合应用多种修辞手法, 句式整齐, 音韵和谐;连珠回环, 耐人寻味;比喻夸张, 形象突出等, 教师可在学生修辞的学习上进行引导学习。除了修辞之外古今通用的很多成语也出自《论语》, 在我们阅读《论语》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这些深藏在名著里的成语, 在阅读中不仅给学生增添了读的兴趣, 更能在作品中真正体会这些成语的意义, 如我们熟悉的哀而不伤、不耻下问、登堂入室、箪食瓢饮、过犹不及、有教无类。
  总之,孔子及其《论语》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学生如果能将儒家的思想融会贯通于自身的生活、学习态度之中, 之后的人生就如同蕴藏着丰富矿石的青山, 等到开采的那一天, 将会收获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本文系2019年度驻马店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关于论语阅读实践的探究》(课题编号:JJYKT19602)】
参考文献
[1]刘华民.论语导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8.
[2]徐同林.论语的语文[M].济南:齐鲁书社, 2008.6.
[3]宋良平.论语评述[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