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对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受到了重视,在确保学生具备信息素养,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教学的目标,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加强创新,通过全新的理念对教师进行指导,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并且掌握实践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对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给予了综合的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策略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开始由单一的知识讲授转换为综合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现阶段,关于信息技能强化培养已格外明显,但在计算思维、信息意识与数字化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仍略显欠缺。教师应正确认知信息技术知识规律与特点,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展开教学,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采取各种形式、手段来扩充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参与中形成良好核心素养,培养学习自信心。
1核心素养概述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已经从关注核心素养阶段过渡为落实核心素养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当中其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应用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但从元方法的角度出发,为什么是这四点?它们与全国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建立起连接?笔者认为这对于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任友群团队曾使用概念映射法,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可以增强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综合教学质量,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并且教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时局域抗拒心理。并且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解难度较大,实践技能缺乏,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制定相关是操作流程,让更多的学生具备实践经验以及操作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党章,从而更好的促进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也有所提升。
3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开展方法
3.1趣味挑战,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
当前小学时期,学生思维固化,信息技术学科相对抽象晦涩。
教师应考虑到现代信息社会下的小学生自幼便接触各种电子产品,落后的教学模式难以快速激发其学习主动性,需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基于听觉、视觉层面来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趣味化、生动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快速调整学习状态。可利用投影设备、讲台屏幕等进行重点问题的示范操作,逐步调整学生思维状态,使其化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展开信息技术知识的实践学习,自主锻炼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并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探究的数字化活动。
3.2创建导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好的课前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提升的重要基础。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相比,信息技术具有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的特点。信息技术无论从视觉,触觉还是听觉上都更加丰富多彩,也决定了信息技术的教育过程要灵活多变。教师要革新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海洋中轻松游泳。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课堂介绍要通过视频、图片、动画、音频等进行课堂介绍链接,结合小学生活中积极好奇心理的年龄属性,取得好结果,吸引学生的注意,综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后续教学工作铺平道路。另外,通过多种方法革新教室的引入,设计了最方便、收益最高的教育方法——生动的教育情景。
3.3充分发挥学生主导地位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进行情景教育。小学生还小,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世界上所有的新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明亮生动的事物迷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客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放学生学习和探索,对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教科书,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讨论,冲击思维的火花,有效地提高创新和想象力。
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非常突出的教学价值。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信息操作技能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雷晓英,邓德鹏.试论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89.
[2]刘志远.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甘肃教育,2019(21):112.
[3]刘海武.小学信息技术课的Scratch创客教学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2):27-28+30.
[4]王巧巧.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外结合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8(0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