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师光伟 闫丽秀
[导读] 摘要:我国农村面积广大,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昆明理工泛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224
        摘要:我国农村面积广大,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能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此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建设;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引言
        我国的城市建设随着“美丽中国”的提出,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发展方向均需进行转变。我国乡村建设受到多方因素的局限,比如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乡村交通不便利因素、科学技术不先进以及乡村居民的认知不够等,致使我国乡村建设需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的重要关注部分。我国目前阶段的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摒弃传统的建设方法,利用经济发展的转型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统筹乡村景观规划等设计手段不断提高乡村的魅力度。
        1“美丽乡村”的概念
        美丽乡村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于农村地区变革而提出的,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作为主要理念,通过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将农村塑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乡村。“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提出,该县率先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塑造有机结合,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城,“中国美丽乡村”的第一张名片。“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更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导向。
        2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乡村聚落分布广泛,大多地处丘陵、平原、盆地等区位,物产丰富、景色秀丽,拥有充足的矿产与农业资源,能有效保障乡村经济及乡村居民的需求。从文化传播领域分析,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打破我国乡村原始的生活状态,影响着乡村生活的诸多方面。为有效发展乡村经济、提升乡村原住民的生活品质、构建理想的宜居环境,相关负责人不顾生态环境,大肆发展重工业,以致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维持生态环境发展的原则,通过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合理规划乡村现有的工业体系,促进自然与乡村的全面融合,以此构建出生态健康发展、环境优美、适合居住的环境。
        2.2经济性原则
        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2.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乡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乡村经济以及地区文化的影响。乡村居民为了改善当前贫困的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比如随意砍伐树木进行贩卖。乡村居民虽然获取了部分经济利益,但并不适合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后果的破坏。因此,乡村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放缓,切勿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对人们的开发行为严加掌控,保证乡村当地的资源能够持续应用。
        3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措施
        3.1根据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建造和谐的居住环境
        根据传统历史文化,各个乡村均经历了千年的沉淀,经历时间长河的洗礼过后,形成了乡村特殊的生活文化。建造和谐的居住环境,需要居民共同保持,加强乡村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乡村建设时,修建运动场地以及休闲娱乐广场,需要保障道路的便捷性,便于居民进行生产、娱乐休息活动。乡村景观设计规划的时候,根据乡村特有的原始生态进行构造,保障乡村原始生态不被破坏的前提,加强乡村中的温馨和谐氛围。


        3.2设计景观小品点缀乡村空间
        乡村景观设计效果的提升需要有景观小品的衬托,在现代设计中,景观小品美观别致,造型独特、体积小巧、色彩多元,能够在乡村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统村落中合理设计景观小品,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氛围及人文素养,用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村民精神生活。在景观小品设计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空间营造策略,现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同时,应秉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本土的生态物料,利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施工,在现代技术表达中蕴含景观小品的传统底色。
        3.3传承和尊重当地传统乡村元素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元素是乡村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这部分是乡村的人文背景,更是人文元素中的核心部分,必须要围绕人文性特点等内容提升建设质量。保存乡村文化元素和乡村文化景观,例如,一些乡村建筑中的古老街道、雕花木桩等,这都是最原始的文化元素,也是整体文化中最核心的体现。必须要充分考虑和衡量整体工作的实际要点和实际内容,从而提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水平。
        3.4规划乡村格局,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体验
        乡村街道、庭院仿若自然界所独有的纹理,设计者在通过编制串联后,逐渐形成形式各样的空间格局。为有效构建环境舒适、尺度适宜的空间格局,在规划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应做到注意居民活动半径与设施半径的科学合理。譬如,乡村设施的半径为1000m,则能促使村民在半小时内到达该区域。其中,在整体规划过程中,设计者应引入公共空间设计理念,通过规划将乡村主要的公共空间进行标识,并运用道路衔接的方式明确不同区域的村民到达指定公共空间的时间以及路程,假若甲村民能在15分钟到达a公共空间,到达b公共空间却需要花费30分钟,则需要设计者对现有的公共空间格局进行重新设计,以期均衡两者的行程。然而在大多情况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联系性相对不足,极易被村民所忽视,因此,在设计路线时,可通过更改道路的方式,将不同区域的公共空间相互连接,以此提升不同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提高乡村格局的有效性。此外,在功能层面,乡村景观设计虽能够有效激发村民的心理感受,却难以满足其与时俱进的物质需求。在新的经济时代,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已发生了巨大转变,对诸多乡村空间景观的需求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规划乡村景观格局的同时,应结合现代公共设施,在不同景观内部配置无线网络发射系统或自动贩卖装置等。
        3.5建设共享性的景观
        对村庄的景观进行规划,要从整体上入手,村干部应该与村民多进行交流,增强村民的大局意识,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景观是给所有带来好处的,并且能够用这样的景观吸引外界的人士。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城乡发展,已发展成一体化的趋势。但是,乡村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相比较为落后,交通并不是十分便利,乡村环境生态逐渐被破坏,这些因素均限制了乡村的经济发展。目前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转变乡村的发展方向,保护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乡村景观不断进行优化完善,突出乡村自身的热点同时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8,38(6):31-33.
        [2]王欣.“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思路[J].中国房地产业,2017,32(5):132-133.
        [3]范晓群.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特色营造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7,20(11):70-71.
        [4]张妍,蔡宝金,张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满意度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5):107-111.
        [5]佚名.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大众文艺,2019,64(4):50.
        [6]曾梓航,范玉姣.论美丽乡村建设景观设计的顺势而为[J].艺术教育,2017,39(9):204-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