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山西空管分局 山西省太原市 030031
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航空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当中,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综合保障水平也在逐渐提升。随着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改革创新,而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作为空中交通管制的关键部分,对其风险管理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只有做好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使空中交通有序进行,才能使飞机的每一次飞行得到有效保障。如何做好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是目前人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1导言
伴随着民用航空的高速发展,在民用航空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空中交通综合保障能力。交通管制是体现交通综合保障能力的重要内容,实施空中交通管制,离不开通信导航监视设备,而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作为一种高精尖的硬件设施,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其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加强和改进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确保其安全稳定、高效工作,更好地为空中交通保障服务,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2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有效检测出飞机在飞行管制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及时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对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某一部分开展检测与分析工作时,需要从风险管理的层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与分析,从而得出的结论才更为精准。风险管理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安全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组成部分,而组成风险管理工作的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要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与整套系统展开详细的分析,与此同时,还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时使用到的软件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进行鉴别与解析工作。第二,要及时对可能发展危险的根源展开分析与鉴别工作,要对目标进行综合的考量与分析,进而能够快速的发现危险的根源,与此同时,对危险根源要有详细的记载与分析。第三,在确定危险根源后,要对已经存在的危险进行详细分析与思考。第四,风险已经产生,所以要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预估,从而将危险产生的后果尽量控制在有效范围内。第五,要对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
3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指的是通信设备、导航设备、监视设备。通信设备包括甚高频通信设备、高频通信设备、语音通信交换系统等,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地空通信和地面通信服务。导航设备包括仪表着陆系统、全向信标、测距设备、无方向性信标等,用于确定航空器的位置并引导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监视设备包括一次/二次雷达、ADS-B、场面监视雷达、多点定位系统、空管自动化系统等;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航空器的位置、方位、高度等信息;对监视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监视数据与飞行计划的动态关联,实时为管制人员提供所管制航空器的二次代码、高度、速度、航向信息等。随着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空中交通管制员对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设备保障的重点工作之一。2006年,根据国际民航组织要求,中国民航空管单位开始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安全是一种状态,通过持续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设备保障部门一直致力于开展风险管理,实施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跟踪的闭环管理,将影响空管运行安全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经过持续的发展和改进,设备保障部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随着先进安全管理理念的引进,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涌现出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4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模型
4.1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目的在于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人为失误,从而为民用航空空中交通安全运行提供内在支持。在这一方面,需要落实安全知识培训,令员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在民用航空领域内能够更好的适应其运营方式,并为其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培训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失误,令新老员工能够掌握空中交通运行中紧急事故的处理方法,切实提升其综合水平,科学防范风险。培训过程中要规范实施考核,确保员工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更好的维护通信导航监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4.2风险管理模式结合
对于民用航空来说,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的实现,要注重风险管理模式的科学化处理,一般通过被动式、主动式和预测式来实现。被动式处理实际上就是相当于事后处理,当风险已经发生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这就对技术人员突发状况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处理,尽量保证设备可靠运行,管制正常提供,飞机安全飞行和降落后必要条件下再进行处理。主动式处理就是主动检测来监测风险,确保各项设备安全运行之后方可正常提供管制服务。预测式处理就是通过检测来对设备潜在问题进行预测,以便采取风险控制策略。
4.3风险识别类型
流程法、采集数据、假设条件以及计划流程法是风险识别类型中的常用方法,流程法就是通过检测顺序及运行顺序来检查过程及环节,发现潜藏风险并挖掘风险根源,进而对不良结构进行预测。数据采集过程中,一般通过头脑风暴以及德尔菲法等来对风险进行采集。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部分信息实施分析假设,获得相关结果,并据此来对风险存在情况进行确定。在明确各项设备实际使用情况之后,要对流程进行规划,从人员、技术、管理以及资金等方面来规避风险,生成风险清单,以确保风险管理得以有计划的开展,此种系统化方式的支持下,风险管理的实效性更强。
4.4数据驱动风险管理
在这一方面,风险管理与知识管理实现了有机结合,以ICHQ10软件为支持,对来源不确定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化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为数据驱动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在掌控、分析及存储等操作的支持下,风险信息相关的系统方法得以建立,便于对风险组成进行分析[2]。在此基础上,要把握设备运行情况,对安全防护信息进行规范收集,令风险管理数据库得以完善,这就便于在经济情况下提取以往风险数据,对紧急风险进行更为高效的分析和处理,降低安全隐患。
4.5系统运行概念引入
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将三种运行系统综合起来,在通信、导航及监视设备相互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其中安全隐患,并通过有效措施来实现相互维持,促进问题解决。比如以通信系统来汇报问题,与风险管理部门开展良性沟通,以实现紧急预防,降低风险影响。
5结语
航班量的持续增长对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降低设备运行风险,减少不安全因素,是设备保障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将设备运行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设备保障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安全目标,开展风险管理,夯实安全基础,做到“严抓安全隐患零容忍”,提高通信导航监视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实现空管的持续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勇,曹孝文,杨雨航.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使用许可规范性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16):77-78.
[2]余焰,郭健伟.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8(35):156.
[3]谢树滨.通信导航监视现场的精细化管理[J].数字通信世界,2017(05):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