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建设办公室 北京 100872
摘要:大学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息息相关,而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大决定大学能否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今后大学校园理论研究及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发展趋势;特点;
1 引言
作为生产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大学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高等教育的重任。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促使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展示国家高等教育风格和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精英化逐渐转变为大众化,大学进入了“改、扩、并、转”阶段。[1]大学数量的激增和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使得大学校园规划建设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而大学校园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并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
大学自诞生以来就与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科技的日益进步,大学与城市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合作更加频繁、相互影响的力量更加深入。
大学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各种资金、物质支持和社会环境,校园选址、校园空间布局等均会受到城市发展的直接影响。早期大学校园均是依托城市良好的物质基础及社会资源建于城区中心位置;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大学为追寻良好的自然环境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建校园开始向郊区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进一步扩招导致原有的教学用地不能满足要求,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建设大学城,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建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将大学校园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信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大学校园在规划建设时,在加强校园与城市之间交通互联,提供部分文体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同时,也要保证大学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处理好动静之间的关系。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在依托城市发展而不断改进的同时,亦对城市的繁荣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首先,大学校园为所在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科学技术与专业人才,大学产业园及科学园区的规划建设会吸引高科技产业的进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使得大学校园成为生产力的孵化基地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次,大学作为一个大规模的消费群体,必将带动周边文化娱乐、餐饮购物等相关设施的建设,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再者,当今校园日益开放,校园内规划建设的图书馆、运动场馆、园林绿地等设施适度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了城市文体生活的繁荣,使城市更富有朝气、更具魅力。最后,合理的校园规划建设及良好的建筑设计会对城市形象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人文底蕴及风格特色,从而增添城市吸引力。
3校园总体结构的发展趋势
受世界多元化潮流影响,校园规划建设也呈现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多元化趋势,当前大学校园总体结构主要有“轴线+园林+组团”、“中心园林式”、“轴线+院落”等布局形式。
“轴线+园林+组团”的总体结构布局形式,即在校园中规划若干条轴线,在轴线位置及其他区域合理规划校园绿化空间,进行园林式布局,并将校园分成若干中心区域,教学楼、食堂、综合楼等建筑组团布置在各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即采用此种布局形式(图1),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核、两轴、多中心”的总体规划框架,即由校园内城市次干道和校园环形路围成校园核心区,横向规划一条生态轴线,纵向为贯穿校园南北的中央轴线,围绕核心区在校园主要景观和交通节点处规划多个不同层级的校园中心。
“中心园林式”的总体结构布局形式,即在校园中心位置规划大面积的连续性园林空间,将景观园林作为校园空间整体结构的核心,在核心区内规划图书馆、行政楼等标志性建筑,其余建筑围绕中心景观园林布局,达到中心园林生态景观最优化。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即为该种布局形式(图2)。
“轴线+院落”的总体结构布局形式,即校园被一条或多条相互垂直或平行的轴线分割成不同区域,大型广场或标准几何形状的草坪绿地为轴线的焦点,占据着校园的核心空间,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各种功能性建筑围绕着这一核心空间合理布局。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即为该种布局形式(图3),但略有不同的是,南湖校区在校园的正交网格中插入了一条斜向轴线,该轴线一端连接校园正大门,正对城市干路,另一端连接校园广场中心,形成了较为新颖的异形空间。
.png)
图1 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规划图
.png)
图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图
.png)
图3 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规划图
.png)
图4 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宿舍与教学科研楼
4 校园空间功能划分的发展趋势
大学校园是由不同功能空间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如何将教学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基础设施用楼、运动场地、园林绿化等各种空间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关系到校园整体美观,更关系到在校师生们是否可以舒适地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以往大学校园各功能空间习惯于按照学科进行组合,即在某一系馆内设置教室、专用图书馆、办公室、研究室等,这样虽然便于本系师生交流联系,但由于各类房间功能不同、空间大小不一,导致结构布置、线路管网设施复杂,许多空间利用率不高,不同学科之间也缺少相互学习的机会。后来校园空间按照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后勤服务等不同功能进行组合划分,布局空间更加合理,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叉学习,活跃了学术氛围。但对于校区面积较大的校园,该空间划分形式多有不便,个功能区步行距离过远,师生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增加。当今比较合理的空间功能划分方式为组团式布局,即将各功能空间组团散落布置,每个组团都包含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地等不同功能场地,做到组团内功能混置。
校园交通系统作为学校与社会、学校内部各建筑之间联系纽带的功能空间,主要有“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空间”两种布局模式,“人车分离式”常采用内外环布局方式,即外环作行车系统,内环作步行系统,尽量减少交叉。“步行者优先空间”适用于面积较小的校园或面积较大校园的局部区域,常采用单向通行、设置减速带、定时限流等措施来实现。
校园景观绿化系统是大学校园科研、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师生之间交流提供了宜人的场所,也起着引人深思、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今的大学校园在规划建设时往往更加注重校园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得校园绿化空间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系统,在校园规划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
5 校园建筑的发展趋势
校园建筑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与骨架,其结构形式、空间布局决定了整个校园的风格特征。大学校园建筑正由以往的功能单一的单体建筑向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化的组群化建筑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正在建设的教学科研楼和留学生宿舍建筑组合体(图4),包含了留学生宿舍、外籍专家宿舍、教室、实验室、餐厅、人防及地下车库等多种功能。
当前新建或改造的校园建筑均最大程度地应用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的趋势。得益于飞速发展的储存技术,图书馆、档案馆等信息较为集中的建筑单位面积内可以采集并保存越来越多的数字信息,以软件的形式进行着不断扩张。得益于生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态理念的推广,校园建筑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可持续性,使用节能环保的可再生材料,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生态的目的。
6 结语
新世纪以来,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相关研究亦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但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黄翼,吴硕贤.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城市规划,2014,38(4):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