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集体绘画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吴桐
[导读] 绘画是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发现集体绘画教学指导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教师重视绘画技能,忽视幼儿的自由创作;绘画内容不够贴近幼儿生活环境,形式过于单一;忽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因此为了改变现状,应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的兴趣;提供自由的空间,创设轻松游戏式情境;丰富幼儿绘画相关经验;对于幼儿绘画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

吴桐    新疆哈密市第六幼儿园
【摘要】绘画是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发现集体绘画教学指导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教师重视绘画技能,忽视幼儿的自由创作;绘画内容不够贴近幼儿生活环境,形式过于单一;忽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因此为了改变现状,应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的兴趣;提供自由的空间,创设轻松游戏式情境;丰富幼儿绘画相关经验;对于幼儿绘画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
【关键词】幼儿绘画;绘画教学的指导问题;建议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86-02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行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其中绘画是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绘画教学对于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有意向去研究和调查了幼儿集体绘画教学指导中的过程,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实地走访法、观察法,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总结笔者去幼儿园的走访观察来了解幼儿集体绘画教学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一、幼儿集体绘画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结果轻过程
        幼儿一副绘画作品的完成,如果教师的不正确指导就会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结果。在笔者去观察的这所幼儿园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观察的中班绘画活动“美丽的海星”在幼儿进行绘画的时候,教师指导时看到有些幼儿画不出的时候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小朋友不会画就看看老师黑板上是怎么画的,看看谁画的小海星最美丽,我们就将她的画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大家欣赏”。虽然是鼓励幼儿画得好会有这样的奖励,但是实质上是为了让大家最后欣赏而进行绘画活动,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学习的细节问题,也并没有在画海星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画画的乐趣,只是为了会画海星而去画。
        (二)教师重视绘画技能,忽视幼儿的自由创作
        绘画的技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但在通常的绘画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师为了能够达到绘画的教学目标,往往向幼儿灌输的是绘画的技能技巧。教师常常注重的是幼儿有没有将圆画圆、有没有将眼睛错画在了鼻子的位置、有没有把树叶画在树上等等。这些过与强调技能训练的教学,将绘画这样原本是能够表现出幼儿心中好玩有趣的画面活动变的呆板而又死气沉沉。例如笔者曾在一所美术学校中看到一些幼儿的画,主题是春天,其他幼儿都在老师的指引下将画面画的特别有春天的感觉,有盛开的花朵,刚发芽的小树苗,还有在天上飞翔的小鸟等。然而有一位幼儿却将画面画的黑压压的一片,完全看不出任何春天的模样。培训班的教师就指引这位幼儿不应该这样画,告诉他春天的天空应该是画成怎样怎样的。但在笔者看来就是让幼儿禁锢在这样的绘画技巧中,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说不定在这位幼儿的心中还有不一样的春天,也许这是天气不好时的春天他们夸张的表现方式。然而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完全忽视绘画的技能训练,将所有的自由权交给了幼儿,让幼儿全凭自己的想象去自由创作。在这种没有任何方法和指引下的绘画教学,往往会让幼儿没有方向,从而也不知道怎样去画一幅画,例如在绘画中不会构图,将整幅画看起来乱七八糟,看不出幼儿真正表达的是什么,幼儿自己也不知道画的什么,只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虽然会比较提倡这样的绘画方式,能让幼儿不拘于现实的教学,但是也需要一些绘画的技巧,让幼儿能够在绘画中体验自由画画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所以在技能与自由创作经常是偏重其中一方,没有将这两个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绘画内容不够贴近幼儿生活环境,形式单一
        绘画的内容没有选取让幼儿熟悉的事物,单凭课件或图画并不能让幼儿切身实地的去感受,只能够在想象和模仿中进行,对于真实的物件往往是陌生而又熟悉的,从而未能真正达到绘画的教学目标。例如笔者观察的幼儿园中班“美丽的海星”绘画活动就不能够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海星。因为新疆地处西北,根本看不到真正的海星,只能从电视或图画中了解,这样的方式枯燥又无聊,可能刚开始幼儿没有见过海星而十分感兴趣,但过了新鲜之后就难以让幼儿持久的关注海星,所以在绘画活动开始后不久,有不少幼儿就表现的不积极了,这样不贴切幼儿生活的绘画活动,幼儿又怎能体会到画海星真正的乐趣。其次是形式过于单一,通常绘画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内进行,在户外的活动很少,并不能做到把真正幼儿看到的事物与绘画结合在一起。绘画工具的单一也会使这种活动变得比较呆板、死套。
        (四)忽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
        幼儿绘画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评价作品的过程也是幼儿继续再学习的过程。笔者曾在一所幼儿美术学校做兼职发现,对于幼儿作品评价中,教师们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给幼儿的作品进行打分,像中小学考试排名一样,通过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幼儿绘画作品的好坏。或者对于幼儿的作品评价只是停留在作品表面,例如幼儿的作品和老师展出的范画,画的是否相似;画面是否画的干净又整洁等等。这通常都是用成年人的审美标准去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忽视了幼儿自身的感受,还会逐渐使幼儿丧失对绘画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有些幼儿也会觉得失望,认为自己的作品不被大家所喜欢,也会对绘画活动产生厌倦的心理。总之,以上几点在绘画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不得不让美术教师所注意,问题的所在有可能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幼儿心理和年龄上的特征了解不深、绘画教学的条件不足、幼儿美术教学的不重视等等原因所造成。因此有了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二、幼儿集体绘画的教学指导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笔者曾参与过这样一次活动。春天,万物复苏,有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观察着幼儿的反应.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一组幼儿作品大多成形。我又来到第二组,场面可热闹啦!孩子们三三两两,有的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讨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形成的,教师蹲在孩子们中间也兴奋的涨红了脸。又是十分钟过去,当一组已经结束了绘画活动时,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及待的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现在的心情。结果可想而知,二组作品充满了灵气,想象力丰富。当然我们不能说一组教师的“看什么画什么”的方式是错的,为什么收获甚微昵?是他并不了解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引导幼儿观察与体会。让幼儿通过对话一一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互相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所察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于绘画过程中的实施。
        案例二:笔者曾在一个幼儿园中班观察到有个四岁多的小女孩,非常喜欢画画,她的作品常常内容丰富,而且能融入自己的情感。


在一幅画建筑的作品中,她不但画了高楼大厦,还画了一座正在建造的大楼,楼顶上有工人正在施工,工人不慎将锤子从楼顶掉下,砸到楼底一个人的脑袋上,此人脑袋上砸出个大包,正仰着头愤怒的向楼顶看!工人惊讶的表情和被砸伤者愤怒的表情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楼的旁边画了她的学校,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学校,学校门口有保安在执勤,还有警戒线。由于当时本地发生了一些特殊事件,所以幼儿园确实做了这样的戒备线,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深刻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并且画在了画面当中。画面中稚拙的线条,丰富的内容,自然的情感表达,让我很感动。然而,让我意外的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幼儿园里其它小朋友都能按老师的要求用一些模具扣在纸上,把图形画下来,然后涂上颜色,画面非常干净,非常好看,老师常常批评这位小女孩画面凌乱,甚至说她思维相当混乱!这样的评价让我感到十分震惊! 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提高认识,机械死板的教育模式和错误的评价标准会把孩子的优点当作缺点去对待,就是对孩子本真的伤害。
        三、幼儿集体绘画教学指导过程中的思考与建议
        (一)绘画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位兴趣“老师”才可以带领幼儿真正的喜欢上绘画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带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有了自己想要去学习的欲望,才可以更好的引领幼儿进行绘画活动。再有幼儿认识的发展尚处于无意性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往往受兴趣的支配。一般来说,幼儿是喜欢绘画活动的,从小就喜欢在地上、墙上乱涂乱画,喜欢玩水、玩颜色、玩泥巴,视美术活动为游戏活动。但是幼儿年龄愈小,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愈缺乏目的性,不会作意志上的种种努力,而完全依靠外界环境与教学活动中提供的各种适当的刺激来完成。绘画教学的效果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幼儿的这种心理发展水平,针对其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去组织绘画教学活动。首先教育者需要清楚的知道幼儿的兴趣点和求知欲,了解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及情感特征。其次,教师所组织的活动,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特征。再次,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的健康是进行愉快教育原则的保障,他们的身心联系非常密切,体弱多病的幼儿很难对周围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即使有兴趣也很难维持下去,会使幼儿的情绪变得波动较大,容易烦躁、厌倦。所以教育者在开展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和了解幼儿身体健康的状况。对于绘画活动的内容要尽量贴近幼儿生活,才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充满兴趣的状态下才能使他们全身心都完全投入的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幼儿的创造力,从而达到绘画活动的目标。
        (二)提供自由的空间,创设轻松的游戏式情境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既能促进幼儿发展,又不失幼儿自然天性的教育绘画活动。让幼儿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里画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被固定的教学模式所禁锢住。然而有些幼儿在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缺乏对周围的具体认识时,往往是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幼儿内心的想法,具体表现是不敢下笔去画、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个时候教师不仅仅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让幼儿不必在表达不出心中所想或不敢画而焦虑,同时还需要教师仔细引导幼儿善于对生活的观察,使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得以增强,最重要的是可以刺激幼儿主动创作的欲望以及绘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幼儿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在绘画中要给与适量的教学指导,还要提供一种游戏式的情境,用做游戏的轻松环境,营造出宽松的气氛使幼儿有活动的自由和信心,不胆小犹豫,能够大胆地尝试、创造。为此,教师还要对幼儿抱肯定的态度,让幼儿感到教师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感兴趣的,不管幼儿画的好与不好,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尊重的和有价值的,这样他们才可以放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幼儿才可以表现出真实的样子,从而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幼儿内心的真实世界。
        (三)丰富幼儿绘画相关经验
        皮亚杰认为,幼儿正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对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事物才会有深刻的体验,进而积累丰富的经验。教师要认识到,仅仅借助某个导入活动环节去丰富幼儿的经验是不可能且不科学的,应该在绘画活动开展前夕,引导幼儿关注和收集与绘画主题有关的一些资料,并组织一些户外参观考察等活动以增强幼儿的直观经验①。让教师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让幼儿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这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艺术方面感受与欣赏目标的实现。例如要开展一个主题是“秋天” 的绘画活动。教师可在活动前夕带领幼儿去户外寻找秋天,观察和记录秋天里的天气、小树、小草、小花以及过往的行人穿着都有哪些变化,也可以组织语言活动,让幼儿谈谈对秋天的感受;组织科学活动,收集一些秋天里的实物,以加深对秋天的印象;组织健康卫生活动,让幼儿了解秋天要突发的疾病,如何认识和预防等等。这样,幼儿对所要绘画的主题“秋天”就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也产生了主动创作的欲望。之后教师只需要在活动开始前,将前夕学到的知识经验进行引入,然后幼儿就会有自己对于秋天的一些见解从而进行绘画创作。这样在绘画活动中会有更多幼儿自己想要表达的世界,而不是教师所灌输的知识。
        (四)对于幼儿绘画作品正确的评价
        幼儿绘画能力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二是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首先我们提倡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及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这样对每个被评价的幼儿来说,这种评价只表明他的进步程度,并不意味着好或坏。幼儿作品中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评价,他们会敏感与成人的评价标准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评价的不得当,很有可能会让幼儿对绘画活动感到厌烦。所以只要作品中的形象达到了“基本像”的水平,就可以认为其造型是成功的,应该给与激励和认可,这对于幼儿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可以取决于幼儿下次是否可以积极的参加绘画活动。
        其次评价绘画作品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通常教师的评价方式就是活动后结束,将幼儿的作品一起进行评价,所以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稍加进行评价。参加评价的人员不仅仅是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加入,幼儿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毕竟幼儿比起教师会更了解他们自己。这样不同的评价方式能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也让幼儿和教师及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的作品。
        最后在评价幼儿作品中最重要的还有教师的评价语,不得当的评价语会使幼儿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哪些闪光点与不足处。所以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或者年龄特征出发,了解幼儿心中所想或作品中的故事等等。幼儿的作品是值得教育者去尊重和喜欢的,应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有区别的看待他们的作品,重视幼儿作品中的童趣,了解他们眼中那个单纯美好的世界。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过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简而言之就是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事物,自然就能看懂幼儿的作品,从而改变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的作品。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是属于他们眼里的世界,具有他们独有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即使其绘画水平不高,但对于幼儿来讲,也是有价值的。这一点,作为教育者是不能够忽略的。要努力实现“睁大眼睛看世界,闭上眼睛想世界,拿起画笔画童心世界”的美术教育目标。
        ①韩婉姝.如何提升幼儿园绘画活动指导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
参考文献
[1]高红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
[2]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3]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韩婉姝.如何提升幼儿园绘画活动指导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
[5]高俊卿.如何指导幼儿开展绘画活动[J].山西教育:初中版,2009
[6]浦新梅.幼儿绘画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J].幼儿教学研究,2014
[7]常文化.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J].美与时代:下,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