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设计中建筑节能的设计分析 招伟龙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5期   作者:招伟龙
[导读] 摘要:随着资源节约、节能环保型社会的构建,传统的高耗能建筑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注重节能和环保。
        广东博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  528300
        摘要:随着资源节约、节能环保型社会的构建,传统的高耗能建筑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注重节能和环保。建筑节能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品味。本文对建筑规划设计中建筑节能的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
        一、建筑节能的规划设计
        要降低建筑能耗需要科学的建筑规划设计,节能规划设计指的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节能理念和方法,以节能环保为基础,科学安排并组织建筑设计,注重低能耗和资源节约,注重科学利用各种建筑原材料和土地等资源,注重建筑的整体性能和品质。建筑节能规划设计作为一种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模式,必须加强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空间。节能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的本体设计和材料的选择及应用两个方面,随着建筑规模的越来越大和建筑结构的越来越复杂,大大增加了节能设计的难度,当前建筑的节能设计理念发展还不太成熟,节能设计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标准要求。但是建筑节能规划设计要满足几个硬性指标。一是要选择科学的建筑地址,改善外部环境条件;二是科学设计建筑各部件的结构和内部空间,提高建筑使用能效;三是和周围的环境气候相协调,合理利用附近自然环境条件,确定合理的建筑朝向,减少人工建筑设备使用。
        二、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建筑节能对策的必要性
        建筑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建筑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中,建筑物本身的功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是建筑物投入使用后能耗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内容。它对我国的生态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强调了建筑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施工设计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在保证建筑本身功能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对策,改善建筑设计中的能耗问题。有效实施节能对策,既能保证相应能源的高效利用,又能降低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积极的影响。可以看出,建筑设计环节采用节能对策,对建设项目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建筑规划设计中节能设计遵循的原则
        1.遵循科学化原则
        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建设前要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各种材料的消耗量,用力学知识为建筑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用几何学知识设计稳定结构和漂亮的外观,用美学知识指导建筑的内外装修,设计中不仅要注重机械化程度和抗震性能,要尽量使用节能环保材料,比如墙体材料、结构材料等都要符合绿色节能环保要求,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多功能的需求。
        2.遵循节能降耗原则
        节能建筑发展的目的是通过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控制,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使建筑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建筑规划设计作为一种新型设计模式,必须要注重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建筑设计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建筑功能性需要,又符合环保理念,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
        3.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节能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只看到眼下和当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设计要满足人的要求,降低能源消耗要注重后期材料回收率。同时要尽量使用再生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节能设计要积极听取业主建议,最大程度的满足业主需求。
        4.遵循功能性原则
        建筑工程建设消耗资源多,建设周期长,建筑设计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最大程度的减轻生态环境负荷。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是否能满足多样化功能的需要,在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过程中,对工程设计效果和施工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和品味。
        四、建筑规划设计中节能设计理念的有效应用
        1.建筑规划中的节能设计
        一是要科学确定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建筑朝向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节能效果,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东西向的建筑能耗量要比南北向建筑高5%左右。

建筑朝向设计要考虑内部房间的功能使用要求、当地的主导风向、太阳辐射、建筑周围环境等多种相关因素,从而科学合理确定朝向。对于体积一定的建筑,其平面形状选择外围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这样就会降低其冷负荷和能耗,反之会增大其冷负荷和能耗。二是要合理规划平面布局。建筑平面布局有周边式、自由式和行列式三种形式,周边式封闭不利于风的导入;自由式多受地形限制;行列式最为常见,存在并列式和错列式布局变化,有的地形还存在斜列式布局。建筑采取行列式和自由式便于选择好的朝向,照顾到大多数房间的通风和日照。三是科学设计套型平面。建筑方案设计要注重节能和舒适,从工作和生活规律的角度,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科学设计各房间的功能分区。每个房间要设计窗户,确保采光和通风。
        2.建筑外墙节能设计理念
        墙体耗热量占建筑采暖热耗30%以上,改善墙体保温技术能明显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墙体保温技术指的是外墙或墙体夹层保温,在建筑施工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外墙保温已发展成为建筑施工行业的新趋势。应用外墙保温技术,使建筑主體结构得到了保护,对保持室温稳定、减轻墙体潮湿状况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当前墙体材料选择通常采用新型节能砖,比如多孔黏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集承重和保温隔热于一体,外墙外保温一般采用外贴聚苯板保温、外贴硬质聚氨酯泡沫保温、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夹心聚苯板外墙保温、钢丝网架岩棉夹心板外复合保温等,有明显的节能保温效果。今后,技术人员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创新,开发出更加先进的保温技术和保温新材料,使墙体保温达到高效经济、美观实用的效果。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绿化美化环境、改善室内环境,临近建筑适当位置可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利于朝阳居室节能。对墙面、阳台垂直绿化,丰富景观环境。
        3.建筑照明的节能设计
        建筑照明节能设计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光,减少室内人工照明利用频率,室外景观灯采用太阳能灯照明降低能耗;借用自然光的灯具或亮度经常变化的灯具,采取分片控制开停的方式,在满足照明效果的基础上降低电能消耗。灯具选择要在满足亮度需求时,尽量选择细管径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LED灯等。悬挂较高灯具采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灯具,悬挂位置较低时一般采用荧光灯,根据照明需求采取分区控制方式,增加控制开关或选用节能型开关,降低能源消耗。
        4.建筑节能低碳技术
        现阶段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和美观需求越来越高,低碳建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节能设计中。比如利用地源热泵采集地下热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综合利用;如安装热量表、热量控制开关,保持室内温度、减少能耗;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照明;墙体抹灰工程、涂饰工程、玻璃幕墙施工等技术得到应用,提升了建筑的品味。通过导光管将阳光引入室内照明等,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光热技术、采光遮阳技术以及通风技术有效融合,利用到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中。当前,建筑设计人员要不断加强研究创新,切实加大对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比如开发太阳能、风能、光能,将光热技术、采光遮阳技术以及通风技术有效融合,利用到建筑设计中,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技术,降低与低碳建筑技术相关的设备、技术的成本,促进大规模推广应用。
        五、结语
        建筑规划中的节能设计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等多方面,只有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加大技术创新,将更好的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中,并在设计规划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科学指导施工,才能提升节能建筑的品质,促进节能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设计人员要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应用优秀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案,优化节能技术,对整个规划设计进行优化,减少成本与资源浪费,提高建筑工程的节能化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中被动式节能的探讨[J].晨瑛.中华建设.2016(08)
        [2]浅谈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设计[J].宋百安.建材与装饰.2018(03)
        [3]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探讨[J].刘成玲.科技资讯.2007(05)
        [4]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与应用[J].张梅.门窗.2018(08)
        [5]当前建筑节能设计探讨[J].王鹏,李华瑞,张宇.广东建材.2014(04)
        [6]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技术途径探析[J].陈世新.散装水泥.2019(05)
        [7]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实践应用[J].迟春生.江西建材.2014(06)
        [8]沈阳建筑大学中德节能示范工程在节能设计方面的探讨[J].陈伟华,沈慧.建筑与预算.201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