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李祖留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李祖留
[导读] 摘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可以说每年都有发生,而且发生的强度也各有不同,无论他强度的大小,都将会给当地居民、建筑工程带来伤害和损失。
        云南中林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可以说每年都有发生,而且发生的强度也各有不同,无论他强度的大小,都将会给当地居民、建筑工程带来伤害和损失。滑坡、泥石流是我们日常中听说最多也是发生最频繁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雨季,滑坡、泥石流现象出现的更是频繁,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安全生活和生产,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分析对于提高我国地质研究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帮助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吸取更多的防治经验措施,提升地质灾害预防技术,尽量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前言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是我们常听到或者是有些人常遇到的灾害,它们的发生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和困扰,泥石流的产生一部分是山体自然地质结构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人们无休止的随意开采山石,导致山体的一些自然结构被破坏,再加上外力的作用,使得一些本来就松软的山坡或者碎石伴随着雨水倾泻而下,吞没了山庄和田地。目前,在一些隧道施工以及山中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它们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不能在得到利益的同时还要自食恶果,得不偿失,所以近些年在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和山体开采的过程中都尽量将可能引发的后果考虑进去,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合理的开采。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种类分析
        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地质自然作用,还有一部分人为开发破坏作用,使原本安全的地质环境不断恶化,在受到雨水、季风等外力的冲蚀使地质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不仅仅是由于雨水的强力冲蚀造成的,比如现在全球环境变暖,冰川融化以及各处人为地质开采,加速并扩展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范围,本文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分析,一方面是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一方面是告诉人们要合理的开发地质资源,不要违背地质资源自然发展的环境,不然最终还是人类自己受到损害。
        (1)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分析
        滑坡主要是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山坡内的软土结构整体的滑动,山坡的滑动一般会到坡体的内部,并且受到外力作用会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最终形成滑坡现象。滑坡主要发生在坡体环境中,滑体中主要以粉土、黏土、砂岩等为主,在雨水的冲击下,它们伴随着雨水迅速滑落,冲向河水、公路、田地,将其掩埋,破坏力非常大。滑坡形成的诱因有很多,比如地震的发生;山坡积雪融化、雨水冲蚀;坡脚挖掘;坡体植被乱砍乱伐等。
        (2)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泥石流简单的说就是流动的液体里面混杂着许多的碎石粒,在雨水冲刷受到外力增加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碎石和泥沙混入其中一起滚落流动到山体下面,最终形成泥石流[1]。泥石流的诱因也有很多,主要诱因是人们不合理的开发,比如人们现在追求旅游业的开发,将原本的山体或者坡体进行挖掘改造,挖掘改造后将废渣、废土、废石随意堆积丢弃,在梅雨季节,这些废石、废土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就会伴随着雨水从高处滚落,在滚落的过程中,沿途的小碎石或者地表不坚固的地方都会受到影响,一同冲向下面,造成严重的泥石流事故。
        (3)地面变形形成原因分析
        地面变形中常见到就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出现裂缝。出现地面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岩土松弛,地基被挖空,地表下面的支撑力量薄弱,在长久的挤压或者外力作用下出现地面沉降、塌陷、裂缝等现象[2]。他们的出现与人类毫无节制的挖掘有关,有的项目开发需要回填,有的是开掘矿产不回填,长期的挖掘不回填就会造成地下空旷,稍有外力震动就会造成坍塌。
        总而言之,我国地质较为复杂,高原、丘陵、山体也比较多,所以它们经过自然环境的风化、雨水的冲刷很容易使陡峭的山坡或者土质比较松软、碎石比较多的山体在液体流动的时候发生滑坡、泥石流或者地面变形后的沉降、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在生活中,山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比较常见[3],对于平原来说,也可能会由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或者肆意的破坏造成地面变形的地质灾害比较常见。无论哪种地质灾害发生,受到伤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这就警示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谐的同大自然相处。近些年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毫无节制的破坏大自然的危害性,开始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3、岩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1)成立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科研组
        地质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分析小组,小组成员尽量有专门的研究团队或者更有地质灾害研究方面的人员组成,对发生泥石流的地区进行岩土采集进行分析调查,将分析结果详细公开化,让各地地质灾害管理部门都能共享数据,便于他们参考。
        (2)加强山体的排导管理
        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有一部分原因是山中有许多沟槽,这些沟槽有的是人为开采为了排水用的,有的是自然冲刷形成的,但是无论哪种,只要它被堵塞就会影响山内水的流动,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碎石堆积影响沟槽的排导能力[4],在暴雨来的时候就会将这些聚集到一起的碎石冲刷到山脚下,这个过程中极容易造成泥石流发生,所以为了避免这类泥石流的形成,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原因的管理,及时疏导碎石杂物,避免它们大量的堆积。对于山中沟槽中杂物人工巡检有时候由于地形或者天气原因难度比较大,可以采用无人机空中排查技术进行杂物确定,然后制定方案定点清理,降低人工搜查的难度。
        (3)加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植被种植和保护
        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进行植被种植和保护也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山坡地区的植被种植效果更是明显。在地质开采中,人们将自然形成的牢固的地表破坏了,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或者雨水的冲蚀,地表的牢固性逐渐变弱,稍微加上点外力就会形成滑坡或者泥石流,如果被开采过得地区有绿色植被保护,大面积的泥石流或者滑坡就会被一定程度上防止。植被的种植和保护还能防止土尘飞扬,改善当地的空气环境,一举多得。
        (4)加强地表变形防治技术的应用
        由于人们无限量的开发,许多山坡或者山体出现了沟壑或者小范围的塌陷,对于这些沟壑、塌陷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填堵或者夯实,那么经过长期的风化或者雨水冲蚀就很容易形成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所以在开发中,导致地表变形后可以采用填堵和强夯的方法对沟壑、塌陷的地方进行地表恢复处理。填堵、强夯过程中可以将碎石、黏土填入坑中,不要再去挖掘新的,制造新的沟壑,填堵结束后要进行强夯,避免填堵结束不夯实,造成塌陷[5]。
        4、结论
        通过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形成原因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分析知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安全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雨季泥石流发生的更是频繁,给当地周边居民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和防治方案的制定已经成为了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工作,我国地质研究工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依然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仁忠;提高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水平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5期.
        [2]卢正学;双城市某小区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及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3]刘澜;试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实践探索[J];广东科技;2012年21期.
        [4]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15期.
        [5]邱跃芝;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年07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