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命关怀视野下青少年生死观教育问题探究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8期   作者:王净 胡华
[导读] 【摘 要】生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以生死观教育的内涵为基础,探究青少年生死观教育中出现的受传统生死观影响、无专门一贯的课程设置、家庭因素等问题 ,提出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创建联动机制的具体方法建议,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生死观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生命关怀;青少年;生死观教育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医疗改革与文化建设团队  重庆  400016)
 
【摘  要】生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以生死观教育的内涵为基础,探究青少年生死观教育中出现的受传统生死观影响、无专门一贯的课程设置、家庭因素等问题 ,提出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创建联动机制的具体方法建议,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生死观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生命关怀;青少年;生死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R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268-02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Teenager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are in The New Era
WANG Jing1  HU Hua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Life and death view educ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life-and-death view education and life-care, in view of many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youth life and death view,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New Era; Caring for Life; Teenagers;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立足生命、关怀生命,这是教育的原点[1],生命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生命关怀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生命关怀就是以教育为手段,生命为核心,关怀生命的存在价值关怀生命的创造价值,直面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感。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预防自杀报告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15岁到29岁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青少年自杀率为4.59/10万人[2],2016年我国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预防和减少自杀”战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关心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以生命关怀、理想信念为重点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发展。因此,青少年的生死观教育已刻不容缓,我们要准确把握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涵,正确审视青少年的生死观教育问题
1 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1.1生死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提出,后被广泛使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长江学者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对教育进行生命化解读。
生死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死观就是对人的生命和死亡问题根本观点与看法生死观教育从生死问题出发,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人们认识生命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3]
1.2生死观教育的实质是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生与死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4]。”生与死,是人生的首要问题,生死观教育的实质是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与死是对立统一的”,生的对立面就是死,马克思主义死亡观认为人虽固有一死但死亡的意义不同,只有为大多数人民利益而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说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做不到,让谁去做?”“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5]。习近平总书记所推崇的把生死置之度外、勇于献身的英雄精神就是新时代所发出最强的生死观教育号召,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奉献生命是死得其所的,有价值的回答了新时代我们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9年12月底,湖北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一场无声没有硝烟的战役就此打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黑暗中无数逆行者点亮了生命的火炬,他们向死而生,是新时代的英雄,彰显了新时代人们的生死观。
2 新时代青少年生死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国传统生死观对新时代青少年生死观教育的桎梏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人们总是避谈生死问题,对死亡相关问题始终采取消极、冷淡的态度。因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甚至善待死亡,长辈们厌恶有人谈生论死也极少让青少年参加葬礼相关活动,因此青少年少了感受死亡、体悟死亡的直观机会。
2.2 我国生死观教育起步晚,无独立、专门、一贯的课程设置和教材
生死观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地区,70年代得到普及[6]。在中国大陆地区,对死亡学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目前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而中小学教学中并未专门设置生死观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2.3无专门进行生死观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上好生死观教育课就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热爱生命、朝气蓬勃、明亮温暖的教师队伍,生死观教育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而当前我国并没有专门从事生死观教育的教师队伍。 
2.4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系统,根据调查显示有抑郁、反社会倾向、自杀和暴力倾向的人多来自养育环境不佳即功能失调的家庭,比如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父母长期存在矛盾冲突、家庭氛围紧张、父母过于专制同时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庭等,功能失调的家庭所带来的是压抑与痛苦,从而影响青少年推己及人地尊重和热爱生命,更遑论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2.5青少年生死观教育的主体意识淡薄
生死观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而少数青少年接受生死观教育的主体意识淡薄,只是单纯恐惧和害怕死亡,没有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死亡的意义。

3 新时代青少年生死观教育的途径探究
3.1坚持以正确舆论为导向,设置专门、一贯的课程和教材
3.1.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各事业都取得蓬勃发展,生死观教育也应顺时发展,国家坚持以正确舆论为导向破除对生死观教育的偏见。
青少年生死观教育要做到以生命关怀为主,关注解决青少年生命成长过程的问题,注重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报纸、期刊、网络平台等传播媒体,要积极宣扬生死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起到榜样模范作用的人物事迹与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要落实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生死观教育的宣传方式,形式多样地宣传健康积极的生死观,从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生死观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破除社会上对生死观教育的偏见。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不是一时或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渗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减少网络上有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良信息传播。
青少年生死观教育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们尊重生命和死亡,谈生论死不再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的,让从事生死观教育职业的人理直气壮地讲生死,让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不再仅仅成为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虔诚和敬畏去身体力行。
3.1.2设置专门、一贯的生死观课程和教材、培养专门的人才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0)》中提到了“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放到了重要位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国家应为生死观教育设置专门一贯的课程和教材,培养生死观教育的专门人才,并将有教育意义的实事、重大事件变为课程资源,润物无声地进行生死观教育。
3.2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做好青少年生死观教育工作
3.2.1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生死观教育的基础环节
学校生死观教育是最具有基础性的,是家庭生死观教育的延伸和强化,同时也是社会生死观教育的前提。学校生死观教育就要做到认真贯彻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牢记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质量和提高生命价值的,而非纯粹提高应试考试的分数。各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生死观教育,充分发掘各个学科中生死观教育资源,开设生死观教育相关的系列讲座和专门课程,组织开展生死观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以贴近青少年的实际生活适当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与社会,让生死观教育不再束之高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也要注重所聘教师的道德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学习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剔除教师队伍中的无师德师风之人,不断改善生死观教育教学模式,用生命影响生命
3.2.2家庭教育是生死观教育中的核心环节
做好青少年的生死观教育工作必须要家庭教育入手,在生死观教育目的和生死基本关系两方面重点把握,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生死观。从生死观教育目的方面出发,家庭要引导树立青少年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观念,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不仅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要提升生命的质感。从生死关系上来说要向青少年灌输积极正确的生死观念,生命只有一次,“应珍惜韶华, 在服务人们、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开发出生命的巨大潜能, 努力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更有价值的意义”[7]同时,家庭要注重与青少年的有爱互动、心理关怀,尊重青少年的选择,调适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2.3社会生死观教育是青少年生死观教育的保障环节
社会生死观教育能够为家庭生死观教育和学校生死观教育提供良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支持,为开展较大生死观教育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资源。比如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疫情中,宣传防疫英雄人物事迹让青少年走近英雄人物,走近榜样,感受他们不畏生死、升华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体悟生死。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共同建构青少年生死观教育体系,共同致力于提高生命质量和提高生命价值,共同培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新时代青少年。
3.2.4 青少年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做生死观教育的主体
青少年是生死观教育的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青少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做生死观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生死观教育中去。
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远离、抵制不良诱惑。积极参与生死观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地感受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做到知、信、行统一。
4 结语
生与死是人必须面临的问题,生命何其短暂有限,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价值,谱写人生的华章,就需要进行生死观方面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死观教育。创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联动机制来加强青少年的生死观教育,有利于预防青少年自杀和犯罪,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成长为新时代的接力者!
参考文献
[1]翟小宁: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原点[N].人民日报,2017-03-02
[2]EGGERTSONL. Canada Lakes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y[J].Lancet,2015,385(6):2562-2563.
[3]翁楚歆,刘景城.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生死观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9(12): 134-135.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http://www.sohu.com/a/232937788_645216
[6]靳攀.医学研究生生死观教育途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摘,2019,19(35):318-319.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健康中国战略下重庆市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8YBSH083)
作者简介:
王净(1963-),女,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胡华(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