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分析 周晨璐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2期   作者:周晨璐
[导读] 【摘要】打造“全能型”供电所即打造“业务协同运行、人员一专多能、服务一次到位”的供电所,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就针对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进行了简要分析。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市城郊供电公司  吉林  130022)
        【摘要】打造“全能型”供电所即打造“业务协同运行、人员一专多能、服务一次到位”的供电所,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就针对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
        1“全能型”乡镇供电所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乡镇供电所来说,“全能型”乡镇供电所能够更好的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更好的提升服务质量,更好的服务大众。同时也带动了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乡镇的管理和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全能型”乡镇供电所的建设也将单一的工作人员服务大众,带入了智能、快捷、高效率的时代。
        2乡镇供电所发展现状及问题
        “全能型”供电所优化了供电所传统的管理模式,深化营配业务末端融合,台区经理制改变原有的营配分管局面,全面为客户提供规范的台区网格化服务,营造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为广大用电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体验。各地一些典型经验做法取得了良好效益。但部分地区供电所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供电所与后台互动性待提升,决策权限不灵活。部分供电所与大后台联动多是执行和汇报的单向关系,双向互动性低;台区经理权限不足、决策空间过小,降低客户需求响应速度。
        2.1客户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应用
        一方面供电所分析挖掘信息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用户信息未有效向后台顺畅传递,后台无法根据前端信息及时设计和推广新产品。
        2.2部分供电所硬件设施待进一步完备
        部分供电所存在设备逐渐老化、空间拥挤等问题,装备配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电脑、生产用车、安全及施工工器具等硬件设施与“全能型”供电所要求水平有一定差距,出现缺口时物资调配效率较低。
        2.3智能型、体验型营业厅未有效覆盖
        部分供电所未建设智能型、体验型营业厅,农村客户对互联网+和新型业务的认知度不高,阻碍新型业务顺利推广。
        2.4供电所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相较于专业部门,乡镇供电所员工总体学历低、年龄偏高,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系统以及新设备应用、新业务推广的需要。供电所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职业成长存在相对的“天花板”。乡镇供电所员工晋升通道有限,很难到市县公司任职,难以调动班组工作积极性。
        2.5信息系统实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供电所业务涉及系统多、壁垒严重、功能重复,数据信息共享难度大,信息贯而不通、通而不畅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后台深度挖掘数据信息、支持前端决策的能力不足。频繁切换业务系统、现场多个移动终端应用,降低了工作效率。统计分析、实时互动、实时记录等未充分挖掘利用,统推系统未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性。“电e宝”、“掌上电力”等互动服务渠道体验尚待提高。
        3新形势下供电所发展目标
        3.1供电点服务优质多元
        全面感知、及时反馈、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主动提供贴心便利的上门服务,实现客户基本用能需求“一次都不用跑”。电能替代、分布式电源接网及代维、电动汽车充电桩运维、储能服务、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型用能服务业务全面开展,针对客户差异化的用能需求设计多元化的服务产品,全面满足客户需求。
        3.2组织规范灵活
        组织结构实现简单化、规范化、精益化,同时保留灵活性。公司制定标准化的组织模式,供电所因地制宜组建差异化机构。综合考虑电量规模、市场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因素,合理下放重大事项决策、应急预案制定等权限,供电所对客户需求、应急事件响应效率显著提高。


        3.3队伍稳定专业
        队伍结构稳定,供电所员工全部实现“一专多能、一岗多能”,员工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同时建立“联合作战、网格互动“的高效协同工作机制,实现职责明晰与协同互助有效融合。供电所员工定位于“服务最前端”,工作荣誉感大大增强,“多劳多得、多能多得、公平透明”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人才成长晋升通道健全,营造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空间。
        3.4物资调配高效
        物资装备因地制宜、合理配备,在不发生特殊紧急情况下,满足供电所全部员工电脑、车辆、备品备件随需随用。物资调度配置审批环节大大精简压缩,业务流转层级和环节大幅缩短,制定紧急情况物资调配预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3.5信息系统贯通
        信息系统软硬件坚强,信息平台统筹规划管理,打破壁垒,系统高度融合。客户业务实现“一个平台、一个入口、一网通办”。供电所内外勤业务在一个入口实现“业务全集成、信息全共享”。多种移动作业终端深度融合,实现“一个作业终端、全功能应用”,实时获取设备数据,业务过程轨迹化、可视化,作业记录实时上传共享。
        3.6创新能力突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管理模式、管理规范持续改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畅通,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完全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创造客户价值。供电所服务客户能力不断提高,在技术开发、应用和市场运作方面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文化氛围。
        4供电所职能优化重点
        4.1加快向主动多元服务转型
        调整定位,转变思想,被动坐商服务向主动上门服务转变。持续优化业扩接电、安全用电等传统服务,实现客户用能服务“一次都不用跑”;主动为客户提供能效诊断与改造、综合能源服务等一揽子方案,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用能要求、日益多样化的用能需求。深入分析客户用能传统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对传统业务建立标准规范化响应流程,针对潜在需求创新设计多元化用能服务产品,引导客户选择相应服务。建立特殊事件响应机制,针对突发事件、大客户需求等快速制定方案。
        4.2顺畅前端后台互动协作机制

        依托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测台区经理位置及工作状态,台区经理实时反馈工作进展,后台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供电所内部建立信息反馈及时响应的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供电所、县公司、市公司自下而上的一体化联动工作机制,基层问题能够快速上传并及时响应,后台资源高效配置解决前端问题;充分挖掘利用供电所掌握的信息,为发展规划、产品设计、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4.3加强稳定专业队伍建设
        大力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协同作战能力培训,提高供电所员工业务技能水平和现场作业能力,提高协同作战效率,尽快实现“一专多能、一岗多能”。畅通职工成长通道,完善绩效考核方式,设计分专业、分等级的员工职业成长通道,建立“多劳多得、多能多得、公平透明”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工作、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保证供电所用工的稳定性。
        4.4深入挖掘信息化能力支撑
        整合线上、线下客户需求采集渠道,打造用户需求统一入口;加快各专业系统应用集成,实现系统间数据实时贯通,依托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前端与后台各系统应用的聚合对接,提高业务办结效率。优化融合作业终端,实现台区经理现场作业实时监控、数据实时上传,实现数据共享和便利数据价值挖掘;依托互联网技术,对用电设备统一编码,形成设备物联网;依托设备物联网,实时监测设备状态,主动抢修故障设备
        结语
        供电企业的高效稳定发展直接决定了国家基础民生建设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逐步加强对供电企业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全面提倡建立“全能型”乡镇供电所,提高农业经济水平,维护社会关系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服务“三农”发展,振兴乡村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东风.推进“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的实践[J].农村电工,2017,25(10):23-24.
        [2]汪泉,汪明涛.“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浅析[J].低碳世界,2017(19):130-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