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建设最根本的要求,适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中林业栽培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前景与空间广阔。为了保障林木种植与培育的质量,应当创新并优化林业栽培技术,重视病虫害有效防治,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不重视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便会使树木出现干枯等问题,进而严重影响到林业建设及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因此,研究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能为林业的生长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林业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引 言
林业属于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林业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在我国发展趋势逐渐稳定的状态下,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而林业工程的开展,则是对这一问题进行延缓的重要举措。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林业工作者就需要对自身的工作原则以及工作理念进行适当调整,采取合适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林业工程的质量。
1林业栽培技术
1.1合理利用地理环境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林业生产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应按照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栽培技术。其中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势以及水资源等各个因素。在种植树木和培育时需要深入分析上述各个因素,调查区域内部的实际环境因素,明确区域内部的适宜品种,选择适宜的林木品种进行种植与培育,这样才可以保证林木具备较高成活率。林木健康生长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对于阳光、水资源与土壤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林木种植和培育的过程当中,应当综合考虑并统筹规划,将各种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各种技术相结合运用,保证林木栽培技术方式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有效性。
1.2合理控制土量与水量
春季种植林木有较高的成活率。土壤在经过冬季的消耗之后会变得较为干燥,林木在扎根时需要很多的水分,因此林木种植过程中应适当地进行浇水,保证能够充分地满足林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供给,需要注意的是浇水不可过量,会让林木根部出现腐烂问题。在林木种植时应当注意种植的土量,不可完全把树苗放置在土壤当中,不可埋土太浅。应当按照各种不同的林木品种,合理选择种植土量。当进行填土时,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土壤和水分因素,促进林木整体成活率的不断提升。
2林业的栽培技术要求
2.1观察栽培环境
在进行树木等植被栽培时,要充分观察栽培环境,根据栽培地点的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环境含水量选择适合的植被进行栽培。了解不同植被对于空气、阳光、温度、湿度、水源的具体要求,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分配具体的栽培位置。
2.2检测土壤条件
土壤对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土壤环境,可以促进植被的健康生长,提高林业的整体质量。不同土壤中含有不同酸碱度和微量元素,栽种植被前要了解土壤的具体条件是否适合植被生长。在进行植被栽种时,要设计科学的树穴,根据植被根部的大小以及生长的空间,确定植被的树穴大小。过小的树穴不利于树木根部生长,过大的树穴会导致栽种后树木倾倒或扭曲生长,不利于林业的美观。
2.3注意肥料使用
科学地进行林地养分管理,能够使林木迅速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种植人员在进行施肥管理时,要结合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对土壤肥料流失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其进行养分的补充,维持林地养分的平衡,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维持林木的正常生长,还能够确保该土地土壤的肥力,确保该种植地块施肥的有效性,减少资源的浪费。
2.4加强植被的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将直接影响植被栽培质量,所以,必须强化管理,一系列管理工作都要跟进,例如,除草、施肥、灌溉等,这一系列活动都是树木健康生长的关键,对于提高成活率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浇水,土壤必须保持充足的水分。夏季干旱时多浇水,浇水不必一次性完成,可1天浇灌2次。其次,不仅要施加基肥,还需做好追肥,保障树木所需的氮磷钾营养物质的充足。除草及防冻也是树木栽培管理的重点内容,冬季到来之际浇冻水,最大限度促进树木健康生长。
3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3.1重视以及落实检疫和监测的预报
做好预警与监测工作,是林业病虫害工作的重要任务。掌握与了解林木的种类与病虫害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并做好相关的预防性工作,对每种病虫害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建立全方位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就可以实施相应的治理,以防病虫害对林木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只有建立健全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制度,才能实现高效的病虫害防治预警工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制度上来确保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落实,如落实构建病虫害监测、检查及除治等主要工作方向。
3.2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保护林业资源关系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病虫害关系林业资源发展进度。在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过程中,化学防治技术也相当普遍。化学防治技术具有快速性与高效性,能够在短期内高效清除虫害。化学防治技术指林业管理人员通过播洒化学除虫药剂,从而将病虫杀死,能够有效减少病虫数量,恢复树木健康。化学防治技术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除虫药剂属于化学品,虽然能够减少病虫数量,控制病虫蔓延,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会导致大量有害物质留存土壤中,不仅会影响树木生长,而且还会提高病虫的耐药性,导致药剂的治疗效果下降,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还有一种化学防治技术,就是在树干或者树枝表面涂抹一层药物,虽然对于土壤影响较小,但是这种方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治成本,因此,该技术只适用于少量树苗。
3.3重视树木养护
树木的营养不足,树叶就会枯黄、树木的生长就会减慢,会更容易遭受病虫的侵害,树木的免疫力也会相应降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是因为树木的免疫能力低,无法抵抗病虫危害。因此,林业部门应该重视树木的养护工作,定期为树木施肥,修剪多余或干枯的枝干,提高树木吸收养分的能力。对于无法确定缓慢生长原因的树木,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听取专家建议,改善植被的生长环境或防治措施。
3.4强化与提高科学防治病虫害水平
要想较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应不断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强对高科技的应用,特别要加强对早期预防技术的应用,对病虫害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除此之外,在提高森林质量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不要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使用,要大力提倡选用微生物农药,这样可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总之,林业工作者对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林业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差异性,在工作中注重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进一步做好林业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真正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4结束语
林业资源属于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应当合理地选择林业栽培技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实现生物手段与科学手段的充分结合,增强林业生产的管理与控制,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欢.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14):107-108.
[2] 吴方兴.林业栽培种植技术及具体方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4):256-257.
[3] 卜军.基于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19(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