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张爱芹 张新木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6期   作者:张爱芹 张新木
[导读]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原材料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控制,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实现混凝土施工的预期效果。论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
1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设施,其建设使用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了所处地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目标达成与否。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易受所处环境、人为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麻面、蜂窝以及裂缝等病害。为对其影响进行控制,相关建设者应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如此,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就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状态,服务于所处行业的快速发展进程。
2 混凝土结构含义
         混凝土结构主要包含了水、水泥、石子、砂等多种材料。从当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种类通常包含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类型。作为建筑工程结构的主体,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决定着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保障施工的规范性。
3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3.1 混凝土麻面问题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的表面会出现一些细小的麻点、凹坑或者气泡。这会导致混凝土出现麻面,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而且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于对施工细节的处理不到位。例如,对模板的清理不到位,模板上粘有杂质,导致混凝土出现麻面。如果没能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养护,或者在混凝土振捣过程的振捣不充分,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未完全排除等,都会造成混凝土出现麻面现象。
         3.2 温度裂缝
         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在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会扩张,使工程建筑表面出现裂缝,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大小有所不同。为了规避裂缝问题,技术人员在搅拌混凝土时,可以加入适量缓凝剂,减缓水泥的水化速度,减少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另外,还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少量钢筋和纤维,提高混凝土构建的抗变形能力,减少温度裂缝;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可以使用液压活塞式混凝土泵,降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浇筑温度,缓解温度裂缝问题。
         3.3 混凝土蜂窝问题
         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在其表面弧线疏松情况,形成蜂窝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骨料聚集过程中砂浆没能完全覆盖,在长时间的空气侵蚀下,会在骨料之间形成蜂窝状的孔穴。如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骨料与砂浆之间出现离析,将会导致混凝土蜂窝的出现。而且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破损,或者模板密封不严,发生浆液渗漏,也会导致混凝土蜂窝出现。
4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
         4.1 混凝土材料准备
         (1)水泥。由于混凝土原材料类型较多,必须在混凝土配备过程中根据各种材料的使用需求,科学进行各种材料的选用。水泥是混凝土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在水泥的选用上,要做好水泥规格、性能等的比较,尤其是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水泥,做好强度适配检验,必要情况下使用一定量的外加剂。(2)粗细骨料。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在粗骨料的选用上,要保证其粒径满足以下需求:粒径要在混凝土构件整体厚度的0.75倍以内;并要在实心板厚度的1/3以内,粗骨料粒径在4mm以内。(3)水。应选用标准饮用水。


         4.2 配比技术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注重施工现场的要求和施工成本,确保施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确定性价比较高的配合比。施工现场混凝土集料含水量和理论值差距很大,在混凝土拌和作业之前,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的用量,将其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集料用量误差一般在±2%以内,水用量误差在±1%以内,水泥和外加剂用量误差在±1%以内。另外,技术人员需要测量集料的实际含水量,根据选定配合比,合理调节水的掺入量,确保混凝土组成部分用量比例满足配合比要求,提高混凝土质量。
         4.3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其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浇筑过程中,要保持浇筑的规范性,避免混凝土拌合料出现分层与离析等现象。在混凝土卸料的高度需要控制在2m以下。竖向混凝土结构拌合物浇筑过程中,其高度需要控制在3m以内,在浇筑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具体要求,配合串筒、溜管等下料浇筑方式。(2)如果是竖向结构的混凝土浇筑,为保障浇筑的整体质量,在浇筑之前,需要在混凝土结构底部填充厚5~10cm的水泥砂浆。在浇筑的过程中,需结合浇筑的高度等要求,做好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等的控制,必要情况下要对混凝土配合比等加以调整与优化。(3)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实时观测模板、支架、钢筋等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变形、位移等情况,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要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浇筑,并对相关的位移与变形等情况加以必要的修正以后,方可继续开始混凝土的浇筑作业。(4)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柱与墙体连接位置,梁、板的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控制不当,极易出现混凝土裂缝,因此,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首先进行柱与墙壁的浇筑,当浇筑结束1h以后,再次进行浇筑,这种浇筑作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5)梁、板浇筑要保持连续性与同步性,如果梁的高度在1m以上,往往选用单独浇筑的方式。
         4.4 振捣关键技术
         采用插入式振捣,应确保振捣实际移动间隔距离小于振捣半径的150%。如果针对轻骨料混凝土进行振捣,则振捣的实际移动间隔距离应小于振捣半径。在振捣过程中,要注重把控振捣器与模板之间的距离,应保证二者之间的距离大于振捣半径的50%,以免对模板造成破坏。要合理把控振捣时间,如果振捣时间过长,会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很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如果振捣时间过短,则会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充分,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
         4.5 养护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在12h以内进行养护,并定期做好表面洒水作业,针对塑性低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实行喷雾养护模式。一般情况下,养护作业持续时间在14d以上,养护过程中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性。为了避免混凝土开裂问题,技术人员需要使用湿润的草帘和麻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也越来越兴盛,而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基本材料,它的地位不可动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掌握,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保障。本文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处理的关键技术做了一些研究和分析,尤其针对混凝土的准备过程、浇筑过程以及振捣过程进行了一些技术性分析,提出了一些方案措施,希望未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将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乐许.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273.
[2] 陈飞.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4):128-129.
[3] 申万鹏.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居舍,2019(24):91.
[4] 刘瑜.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低碳世界,2019,9(06):154-155.
[5] 夏少锋.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3):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