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加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探究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1期   作者:李春艳
[导读] 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土地复垦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以上的三项措施共同构成了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要素。面对目前的全新时期背景,很多地区都在逐步扩大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但是与此同时,土地开发整理的措施将会伴随特定的当地生态影响,因此体现了评价生态环境效益的必要性。在此前提下,现阶段关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举措应当予以有效的强化,从而做到在现有的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环节中融入综合性的环境影响评价,保证土地开发项目的良好生态效益。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强化措施

        从基本内涵的角度讲,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本质在于重新规划现有的土地整体格局,并且适当改变利用土地资源的手段与方式[1]。具体在开发与整理现有的土地资源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借助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手段,运用全面规划的方式来体现最佳的土地利用效益,突显规模化的土地开发项目成效性。各地通过开展集约化的土地开发项目,应当能够创建良好的土地开发生态效益。并且,各地目前需要做到将生态环境评价的措施贯穿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各个关键阶段,增强各地针对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视程度。
一、加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必要性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本质在于实现当地土地覆盖或者土地利用状态的合理改变,在此前提下创建最佳的土地利用效益,通过运用全面开发的方式来体现最大化的当地土地利用价值。在此过程中,当地原有的土地用途以及土地的覆盖范围都会产生相应改变,上述改变来自于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2]。同时,全面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举措意味着改变现存的当地自然景观,因此涉及到相应的原始景观保护措施。通过改变现有的土地景观特征,对于当地的原始水文条件以及气候条件都会产生特定的影响,确保达到良好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土地开发项目一般来讲涉及很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效益,其中包含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在早期的土地开发项目实践领域内,很多地区都倾向于过度重视土地开发可以带来的当地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潜在的当地原始生态影响未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例如在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农户为了实现产能提升的目标,则会选择在机械化的农业耕作中投入过多的石化能源,此种现状将会导致石化物质侵蚀当地土壤,给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安全增加了风险。因此面对明显的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有关部门必须运用科学的方式来整合环境效益评价与当地土地开发的举措,如此才能做到彻底化解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危机。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各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措施具有必要性。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将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的方式运用于其中,从而保证了环境效益与土地利用效益都能达到最优化的水平。在早期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利用中,很多地区对于环境评价措施未能给予重视,因此造成了当地生态系统受到明显的损坏,原始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遭受破坏。由此可见,土地开发与整理项目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正确评价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各地通过引进生态评价的方式,最终可以创建统一与和谐的生态景观系统,保护原始的自然景观环境。
二、开展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具体实践要点
(一)设计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内容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具体实践领域内,对于开展项目综合评价必须侧重于环境与生态效益。例如对于当地的荒坡与荒山资源在进行有序的开发时,开展环境评价的着眼点就在于保护原始的自然滩涂资源,避免由于开发荒坡进而造成了程度比较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

除此以外,各地关于开展综合性的生态效益评价还应当侧重于现有的野生动物与野生植被保护现状,确保现阶段的土地开发与整理过程不会减弱原有的蓄水系统能力,如此才能体现生态环境评价与土地开发项目的内在联系,在开发当地土地资源的同时致力于生态保护[3]。
(二)拟定总体的技术路线
    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涉及很多的实践操作要点,因此作为技术人员来讲,如果未能做到合理进行土地开发的总体技术路线设定,则会造成当地生态遭受破坏的潜在风险与隐患。在情况严重时,当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可能被彻底改变。因此在拟定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总体路线与规划时,基本思路在于保护当地生态。同时,对于过度的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行为应当予以切实的避免。具体而言,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主要涉及前期的相关资料收集、拟定评价规划以及后期的评价指标落实。
(三)选择合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当地生态环境是否遭受破坏,主要决定于现阶段的人为开发因素,进而体现了有效开展综合环境评价的必要性。通常来讲,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效益评价应当着眼于科学的评价指标选择,其中包含功能性指标、生态特征指标与社会环境指标。对于上述的评价指标应当予以整合处理,确保给出土地开发项目导致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当地水文环境影响,增强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三、探析改进对策
        在目前的现状下,很多地区对于现有的土地开发规模都在逐步予以扩大。但是与此同时,扩大开发土地的规模也意味着各地应当运用更多的举措来保护原始生态,促进当地的生态保护水准提升。这是由于,开展土地开发以及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建立在维护当地生态的前提下,反之则会带来生态破坏,导致潜在的不良生态影响。通过评价生态环境效益的方式,确保实现土地开发整理领域的最大环境效益,创建良性化的当地生态运行模式。
        土地资源开发的着眼点应当在于创建优良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不得毁坏当地的原始生态环境。否则,过度开发现有的土地资源将会造成多种不良的生态破坏后果,甚至带来当地的生态灾害[4]。在此前提下,目前针对生态环境的效益评价领域需要做到结合定量化与定性化的两种不同评价措施,如此才能达到连接环境社会效益与环境经济效益的目标,杜绝过度开发当地现有的土地资源从而造成程度比较明显的当地环境破坏现象。
        但是不应当忽视,开展土地资源的整理与开发工程很难避免将会导致既有的土地资源改变,并且触碰土地使用者自身的利益。如果涉及以上的情形,那么作为土地资源开发的负责部门就要运用合理补偿的手段加以弥补,从而达到利益平衡的效果,创建了土地开发整理中的良好生态效益。例如在征用土地的前提下,有关部门针对失去既有土地的被征地者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与此同时,征用与开发土地资源也应当避免程度比较显著的当地生态毁损,对于原始生态予以全面的维护。
结束语:
        经过分析可见,土地开发整理的最终目标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其中应当包含生态层面的土地利用效益。近些年以来,很多地区都需要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进而体现了优化配置以及综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各个地区如果能够做到全面结合环境效益评价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的举措,则有助于创建更好的土地利用效果,避免由于开发土地资源从而导致毁坏当地生态或者破坏原始环境的后果产生。
参考文献:
[1]田俊峰,王彬燕,王士君.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19,39(02):305-315.
[2]黄青青,武国胜.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福州市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1):87-94.
[3]卢楠.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规模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7):3-5.
[4]赵华,卞正富,冷海龙.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加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7(03):34-37+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