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远期疗效及复发风险分析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6期   作者:黎春连 黄智英
[导读] 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远期疗效及复发风险。

        【摘要】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远期疗效及复发风险。方法 抽选我院来自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并拟行手术治疗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按照抽签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结膜瓣转移治疗,比较两组复发率、治疗效果、角膜愈合时间。结果 实验组的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角膜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结膜瓣转移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在临床上显示出卓越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转移;复发性翼状胬肉;远期疗效;复发风险
         翼状胬肉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自身及后天环境等,该疾病泛指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当其侵犯角膜后逐渐增大,严重者将影响其日常生活,因此及时治疗对于此类患者来是至关重要,由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手术切除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但传统的手术方法,术后患者时常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1-2]。因此该如何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风险,现已逐渐成为临床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3]。鉴于本文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远期疗效及复发风险进行细致分析,旨在为患者选择出最佳治疗方式,详情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来自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并拟行手术治疗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按照抽签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范畴23~54岁,年龄均值(33.68±2.54)岁,实验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范畴22~53岁,年龄均值(34.67±2.46)岁。患者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②年龄大于 18 周岁;③患者拟行手术治疗;④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翼状胬肉诊断不明确;②保守治疗患者;③具有重大疾病者;④存在手术禁忌症者。按照统计学概念分析,两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可行比对,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术前2天内需运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进行滴眼治疗,运用常规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在表层球结膜出翼状胬肉颈部平行于角膜缘剪开,钝性分离筋膜组织结膜及其下增生肥厚到的半月皱襞处,然后于后在胬肉头部前0.5 mm实施剖切,并保持胬肉头部完整干净,在保证胬肉组织和巩膜面充分游离的情况下实施钝性分离,后清除胬肉组织。采用烧灼的方式对巩膜面实施止血,在角膜缘外2~4 mm的浅层巩膜对游离的结膜间断进术后缝合。实验组则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结膜瓣转移,主要内容为在患者角巩膜缘球结膜下的6点钟方位处进行注射0.4ml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沿着角膜缘将剪开球结膜,后立即分离筋膜组织和球结膜,建立转移结膜瓣(30mm,保留3 mm蒂部),后牵拉结膜瓣(无菌镊子),后转移直接覆盖巩膜表面(需细心辨别结膜瓣正反面),缝合球结膜及结膜瓣(尼龙线),对于进行固定。医务工作者需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在其结膜囊内涂膜典必殊眼膏,于术后第二日对于进行换药,换药后不需要进行包扎,并在术后给予术眼滴典必殊,贝复舒滴眼液,并耐心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方式(药物需持续使用14d;4 次/d),患者在术后6 d进行拆线。术后处理: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就,术眼需采用无菌纱布进行遮掩覆盖,后逐渐每日换药,内容为局部点妥布霉素或氧氟沙星滴眼液及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各 4 次/d,氧氟沙星眼膏 1次/晚,并对患者实施视力检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者康复情况,主要内容为角膜透明度、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情况等。当临床医师观察到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对患者使用即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各 4 次/d,至术后 2~3 周。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疾病复发例数,计算疾病复发率,公式为疾病复发例数/总例数。(2)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别为显效:患者移植片成活,且结膜无增生迹象,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病情相较治疗已经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病情呈加重趋势,计算治疗总有效率。(3)统计两组角膜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复发率相较
         实验组的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疾病复发率相较[例(%)]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例(%)]

2.3两组角膜愈合时间相较
         实验组角膜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角膜愈合时间相较[d(%)]

3 讨论
         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有着手术操作简单等显著优点,且主要运用于进行性胬肉、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威胁患眼视功能者等类型患者,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5-6]。而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治疗方式,适用范围极广(翼状胬肉较大、生长较快或充血肥厚者等),虽然具有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等诸多优势,但手术对操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手术的过程中,需避免出现结膜瓣特别要预防正反面颠倒,此种术式利用结膜的特殊性(弹性及依从性),能够有效的对邻接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结膜实施分离,充分修复暴露的巩膜区进行移位移植,降低结膜瓣被反转的发生率,再加上此区域血液供应良好,因此被移植的结膜生长愈合较快,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具有一定张力,因此在缝合伤口需良好对接,以避免患者出现结膜伤口裂开的情况[7]。而本文研究结果得出:实验组的疾病复发率、治疗总有效率、角膜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上述两种治疗方式联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降低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患者痛苦,同时也具有缩短患者治疗时间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运用结膜瓣转移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不适,降低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黎春连,黄智英.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远期疗效及复发风险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1):254-256.
[2]刘娟,胥传连.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J].实用防盲技术,2018,13(1):13-15.
[3]郭飞,宋锐,王亚平.两种手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及对泪膜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11):89-91.
[4]果海尔妮萨·努日.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5):39-40.
[5]张秀丽,李咪咪,张明, 等.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不同方式球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4):104-107.
[6]方延.联用角膜绷带镜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6):113-114.
[7]张茉莉,陈云珍,杜树波.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2100-2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