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能计量与采集网格化融合体系研究与应用 亢临芳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作者:亢临芳
[导读] 摘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 智能计量体系建设、深化智能电表高级应用的工作部署,国网合 肥供电公司着力解决计量、采集业务关联融合不足、层级链条过长、过程管控薄弱等问题,依据“扁平化、网格化、精益化”的原则 , 以“三合三制”为理念,建设计量与采集业务“网格责任区”,推动采集运维与线损、装表、资产管理等业务深度融合,健全网格责任管控、资产维度管理、应用导向评价机制,提升计量与采集业务闭环管理水平,
        国网临汾供电公司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
        摘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 智能计量体系建设、深化智能电表高级应用的工作部署,国网合 肥供电公司着力解决计量、采集业务关联融合不足、层级链条过长、过程管控薄弱等问题,依据“扁平化、网格化、精益化”的原则 , 以“三合三制”为理念,建设计量与采集业务“网格责任区”,推动采集运维与线损、装表、资产管理等业务深度融合,健全网格责任管控、资产维度管理、应用导向评价机制,提升计量与采集业务闭环管理水平,对公司线损精益治理、智能缴费推广、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建设等工作支撑效果显著。
        关键词:计量 采集 网格化 闭环
        1 引言
        本文重点研究计量与采集业务网格化融 合体系建设与应用,以“三合三制”为理念,建设计量与采集业务“网格责任区”,健全网 格责任管控、资产维度管理、应用导向评价机制,为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营销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计量与采集业务支撑。
        1.1 纵向贯通、横向融合
        建立省、市、县三级业务监控体系,对采集能效、设备状态、资产质量等关键指标纳入集中监控;整合采集、资产、线损、装表等专业岗位人员,培养业务全能型人才,打造计量业务网格管理团队,减少内、外勤重复设置、派工问题,打破原有业务条块分割,精简业务 协同环节。
        1.2 网格管理、资源共享
        市县成立网格管理责任区,实行区域经 理“一岗负责制”,整合人力、设备资源配置,形成扁平化运作的单元组织架构,实现关联业务分级派工、分类处置和分步管控的最优化, 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原则,形成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良好氛围,促进关键指标共同提升。
        2 主要做法
        运用“三合三制”的工作理念,推动采集运维与线损、装表、资产管理等业务深度融合,健全精益化管理、运作、评价闭环机制, 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2.1 采集运维与计量资产管理业务融合
        将计量资产管理融入装表接电、采集运维流程,在计量设备“安装前”强化计量资产 “精益化”检定、存放、配发管理,在“运行中” 健全计量资产“精细化”监测、分析、管控机制,在“拆除后”严格“精准化”甄别、分拣、报废措施;依托计量装置在线监测平台,对计量资产的运行状态开展远程监测、故障诊断、 全量评价,对突出质量问题开展穿透分析,掌握不同厂商、批次计量设备异常、故障数量及变化趋势,与检定记录、运行时间关联诊断,为编制运行设备的采集运维策略、故障消缺方案、备品备件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2.2 采集运维与台区线损治理业务融合
        采集运维与台区线损通过业务并轨开展、台账并列整理,缺陷并行处理实现深入融合,发挥网格集中运维和线损治理的优势,从台区 关口总表入手,彻查公变、终端、互感器信息,通过计量装置消缺、更换互感器、检查二次回路等措施,确保现场、系统设备档案一致性; 其次逐个台区核实电源点,查处计量异常、用电异常、终端异常现象,保证“用电必计量、 计量必准确”,网格责任区责任人通过现场查验,当天完成消缺整改,化“部门传递”为“一人负责”。


        2.3 采集运维与费控补抄业务融合
        将新装小区全面纳入“全覆盖、全采集、 全费控”管理范畴,每个网格区域落实装表、采集、补抄、远程停复电工作责任“一体化” 管理: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含电表资料、采集器资料、集中器资料)、现场核查采集设备是否带电、调试集中器、营销业务系统流程归档 等,同时在营销业务系统内做远程停、送电实验,确保后期预付费功能执行正常 , 从业扩报装的装表接电环节初始明确责任人,全寿命负责设备安装、运行、保障的工作质量,避免后 期维护工作出现重复处理、互相推诿等问题。对远程停复电失败用户及时抢修(3 小时内)与故障处理(1 个工作日内),保证实时监控并对跳、合闸失败工单进行应急补救。
        2.4 构建网格责任管理机制
        编制网格责任区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明确网格责任区负责人、成员及团队的职责界面,全权负责该区域的计量、采集、线损、资产等全套业务,实现计量与采集业务的精简化管理,避免以往多专业人员重复现场处理造成的人员、资源浪费,减少中间冗余传递环节; 定期对区域负责人工作质量、效能效率、指标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把大范围难以统筹安排解决的问题进行细化,各个击破,针对区域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结合现行安全、营销、服务管理规定,确保区域负责制的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减少工作中的盲点和矛盾。
        2.5 构建资产维度管理机制
        以“计量资产管理夯基提效”为主线,积极拓展计量设备质量监督和检测能力,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由电能表向全部计量器具延伸 覆盖,完善供货前、到货验收、运行、报废前质量监督工作。建立周期实物盘点机制,开展月、季、年末实物盘点,加强预领设备管理, 建立预领待装设备台帐,防止设备库外长时间滞留或流失,加强库存超周期设备管理,建立库存设备超期预警机制,到期复检设备。
        2.6 构建应用导向评价机制
        建立市、县层面的指标分层管控机制,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中间实施、基层反馈的优势,实现工作组全过程参与,保证各网格责任区充分发挥自身能效,避免重复、无效劳动,高效完成解决各类相关任务;实现监督组全过程监控,力争现场需求合理、技术应用契合、指标管控严谨。强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两层管控闭环,采取例会 + 通报的组织措施,每周一会并通报各网格责任区指标,充分调动员工 积极性,发挥团队协作成效,明确工作计划、进度及需协调的问题,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对于关键环节的技术措施,刚性执行问题收集、 需求分析、网格互助,落实相关内容责任签字制度,以专业贯通各流程节点,落实层层把控机制,实现“诊断 - 分析 - 整改 - 监督 - 提升”全过程闭环管控。成立现场稽查工作小组,以采集系统、营销业务系统营销业务系统等暴露的弱项指标和重点问题为导向,通过日常监控,发现异常问题,采用系统分析手段,初步分析出可能的原因,定期组织专业人员现场稽查,准确定位现场问题,现场检查、核实、处理。
        3 结语
        专业指标明显提升,各项业务深度融合。通过计量与采集业务的深入融合,强化采集数据综合监控分析和网格运维管控,实现计量、 采集、线损、电能质量等多专业的运维融合,合肥公司日均综合采集成功率达到 99.75%,采集工单处理及时率达到 99.8%,台区线损合 格率达到 92.4%,供电停电采集完整率达到 91.5%,远程停复电成功率达到 95.5%,全面达到了业务融合提升目标。集约人力资源成本,采集运维提质增效。 计量与采集业务融合后,减少班组沟通环节, 提高工单流转效率,避免多班组、多人员、多次往返现场造成的资源浪费,实现一次现场开展多项业务、解决多专业问题、提升多项指标。计量、采集、抄表、线损、电能质量管理的实施人员由原来的 270 人减少到现在的 190 人,同比减少 30%,年均降低运维支出 400 万元, 有效集约了人力、财力资源,实现了计量及采集运维业务的大幅提质增效。员工技能普遍提升,专业团队建设成效显著。计量与采集业务融合前,计量、采集、抄表、线损、电能质量各专业人员仅熟悉、掌 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计量与采集业务融合的业务培训和工作实践,将各片区人员培 养成“全能型”一体化复合人才队伍,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拓展。
        参考文献
        [1]胡江溢.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4(02).
        [2]祝恩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双向互动功 能设计及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5(17).
        [3]程瑛颖.智能电表数据采集新型网络结构与传输协议[J].自动化与仪表 ,2015,30(07).
        [4]唐良瑞.面向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访问控制协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6,40(06).
        [5]何恒靖.云计算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测与仪表 ,2016,53(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