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4/1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期   作者: 龙承剑
[导读] 探析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析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I、II类肌纤维肌电压水平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结果:观察组I、II类肌纤维肌电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0~1度高于对照组,II~IV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开展盆底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促进盆底功能康复,临床具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盆底康复训练护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护理;I、II类肌纤维肌电压水平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是由于各类疾病独立高危或联合作用或外因所致盆底组织结构薄弱或损伤,主要成因多为分娩损伤及妊娠[1]。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大便失禁等病症,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治疗该症多通过外加辅助盆底受力结构,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该治疗术后康复周期较长,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探析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各40例。对照组年龄26~35(30.5±4.5)岁,观察组年龄24~38(31.4±6.6)岁。分组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科普护理方法及目标、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如下:
         患者正式训练前排空膀胱,置于平卧位,呈保双腿屈曲分分开状态,指导其盆底肌肉缓慢收紧,而后逐渐放松,均匀吸气同步收缩尿道、会阴区、肛门等,保持3~6s,而后呼气,自然放松,以上动作持续开展2组,快速收缩5次,重复一次整套动作。初期一阶段训练时间为3次/d、15min/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逐步增加收缩保持时间与重复锻炼次数,以患者可轻松承受为标准做相应调节,坚持长期锻炼以促进患盆底功能康复;稳定期,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阴道哑铃放置于阴道内稳定夹住,阴道哑铃在阴道内放置时间必须大于10min,20min/1次/。初期一阶段训练,所用轻量型阴道哑铃为宜,患者跑步、咳嗽、瑜伽等阴道哑铃均不松落,即可适当增加阴道哑铃重量,坚持长期锻炼以促进患盆底功能康复。
1.3 疗效标准
         检测患者I、II类肌纤维肌电压水平;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OP-Q)评估两组患者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0度即无脱垂、I度为脱垂远端>处女膜上lcm;II度即脱垂远端≤1cm处女膜缘;III度即脱垂远端>处女膜缘1cm;IV度即下生殖道完全或>90%翻出阴道口。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I、II类肌纤维肌电压水平
         观察组I、II类肌纤维肌电压水平均低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盆腔脱垂程度
         观察组0~1度高于对照组,II~IV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讨论
         由于妊娠、分娩损伤及年龄增长而局部功能减退等,致使盆底肌力持续性弱化,不断降低对盆底内部脏器的支撑及支撑效用[2]。长期作用下可引发盆腔脏器移位与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性功能障碍等。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多实施外科手术促进移位器官组织恢复,改善患者症状,具有显著疗效。而手术创伤诱发感染的风险较高,术后可并发多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而术后康复阶段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术后康复方法较多,多选择非药物性人工干预疗法,如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治疗等[3-4]。本研究主要对患者实施盆底肌肉功能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I、II类肌纤维肌电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0~1度高于对照组,II~IV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训练作用如下:
         通过开展盆底肌被动收缩运动刺激盆腔,不断增强盆底肌张力,增强排尿控制能力,改善阴道松弛症状,同时有助于提高性生活质量,该方法操作便捷性高,患者易接受。而内置阴道哑铃,可不断刺激盆底肌群,有效训练支撑盆底组织机构的局部肌肉,促进盆底功能迅速恢复,防止进一步损伤盆底结构而对阴道、膀胱等产生不良影响,即可促进盆底肌力不断提升,以此加快患者术后盆底功能康复。
         综合所述,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开展盆底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促进盆底功能康复,临床具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婷婷,王建六,孙秀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28(06):465-468.
[2]陈礼梅,应小燕,何洪泉.女性盆底功能相关性肠动力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27(11):1564-1568.
[3]范绮贤,韦艳艳,张圳妙.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妇女盆底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1):90-92.
[4]张桂平.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锻炼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3):17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