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   作者:付美芬
[导读]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知识目标为辐射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青岛第三十四中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史料教学,是在搜集运用史料的基础上,从史料的选取角度、使用范围、证明问题等方面对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的教学。它不仅仅是用史料来解决几个问题,而且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个体和团队的参与,在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和运用五个层面使用史料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用史料来证实历史事件的历史思维和行为习惯。
        一、史料教学之必需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当前历史学科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国家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就要求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2.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能读懂所给历史材料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材料、说明解释材料,并对材料本身进行必要地甄别、判断。
        3.基于历史新教材的要求。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统编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特别注重史料的选取和拓展,每一节课都有多个历史材料供学生研读。在教科书层面就体现出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基于中考改革的要求。史料教学也是中考命题改革、发展和初高中学科衔接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中考历史命题改革来看,史料分析题成为考察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
        5.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少教师知识面狭窄,只是简单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料上现成的史料解析题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少常态化的从多角度自主搜集、利用史料,跟不上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史料拓展教学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认真研读史书,搜集和整理教学所用的史料,拓宽教师的视野。
        6.基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历史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偏重知识,内容狭窄,宽度和深度不够,学生缺少历史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纯粹的记忆没有兴趣,缺少身临其境的感觉,缺乏成就感。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得出历史结论,从而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被动接受知识结论转为主动探究历史过程,得出结论。
        二、史料教学之困惑
        1.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史料阅读理解有恐惧感。在目前的教法下,大多数学生“史从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比较低下。日常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大部分仅仅局限于自己对教材或者自己在建构知识网络时遇到了不懂的地方,是一种对文本低级的诱惑。而质疑,应该是一种超越文本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多地方,课堂还是教师一言堂,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大量,不同观点的史料,显得无所适从,带有恐惧感。
        2.史料的获取途径狭窄,没有搜集整理史料教学的能力。我们教师只是史料的搬运工,不算史料运用的工程师。只做简单的下载,还没有养成阅读史书原籍整理的习惯。自己原创史料能力较弱。也可能是大量琐碎的事务占用了我们的时间。
        3.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失当。一节四十分钟或者四十五分钟的历史课,应该如何合理安排呢?指导学生阅读史料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练习的时间又是多少呢?缺少合理的安排。课堂不是史料越多越好。
        三、史料教学之做法
        1.史料选择的范围和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表达是课堂有效性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教师必须首先摸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形式要多样,具有趣味性。依据教材和课标,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教学重点放在兴趣上,侧重于图片、地图、新闻、漫画,配以少量的文字材料等;对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教学重点放在拓展历史学科思维的史料数量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接触面;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教学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要在拓展学生利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2.设置问题,解读史料。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史料,围绕史料提前设计好问题。注意问题设置首先,指向要有准确性,内容要有拓展性。其次,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诱导学生知识迁移,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再次,设置的问题还要有开放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例如:材料一:如果观察者稍用想象力,即可以闭目看出在制造这些陶塑兵俑时,哲学家、艺术家、匠人曾与成批的占卜者以及数以百计的军官在集思广益,摩肩扺掌的研磋情景……虽说我们不能崇信法家学说,认为个人必须受团体的强迫去为善为恶,但这一大群以窑火烤成的雕像群却证明了,一个公众的目的可由国家的意志创成。——《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据记载,赫赫有名的定陵地宫开掘后,取出来丝绸、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
        材料三:据兵马俑出土地点不远,就是秦始皇陵地宫,科学探测发现,地宫中有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迹象,对秦陵地宫开掘与否,学术界曾展开一场争论。结果是维持现状,暂不进行大规模开掘。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制度的巨大威力?设计该制度的是战国末期的哪一位思想家?(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提示,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内容和问题。也可由学生提供史料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对某些史料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3.运用史料时还应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否则就难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内涵,避免对史料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读或断章取义的解释,应鼓励学生批评性地阅读史料,不能人云亦云。
        4.史料教学法要与研究中考试题结合起来。教师要把历年的中考材料题,依据课标,分类整理好。用中考题来理解课标、理解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点在哪里?找准方向。学生也可以通过材料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史料教学之优势
        1.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培养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大大加快,经过思考、提炼,依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使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2.有利于培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史料的运用应围绕学生进行,即给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然后再引导他们提取信息、解决问题。
        3.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因此,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4.有利于选择多样化的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所选用的史料形式应该是多样多样的,史料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史料的形式包括历史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历史图片、艺术作品、名言警句等,将各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说过: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特点和优点。史料教学将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也必将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向。所以,运用好史料教学,会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