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初中教育中的思考和实践

发表时间:2020/2/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31期   作者:王发香
[导读]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唐诗宋词,名篇佳赋,积淀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西关中学 2667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在学校教育中,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学校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成就他们的风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揉进他们的血脉,成为他们的滋养,这是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践思考。
  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唐诗宋词,名篇佳赋,积淀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传达着历代古圣先贤向上向善、家国情怀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宝藏。我们采取各种形式、安排不同时间对这些古籍经典进行演绎和诠释,激起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人文素养以及爱国主义思想,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国学经典的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1.教师学习传统经典。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人带人的工作,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我们着重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全体老师参加“经典浸润人生”的学习,以教师例会、各类培训、布置寒暑读书作业等等,提升老师们的传统文化修养,传承国学精粹,让每一名教师身上带有浓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尽管不是那么显性,但这比开展几项活动、组织一次讲座更有深远的意义。
  2.经典诵读《弟子规》。为各年级学生订阅《弟子规》经典读本,作为拓展性读书,开展午诵、暮读、晚省活动。午诵:利用第一节课前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诵读;暮读:下午大课间,班级统一组织在阅览室或教室阅读名著;晚省:晚上提倡撰写个人成长日记,记录读书学习收获和生活感悟。
  3.开展多彩读书活动。每年寒暑假活动;通过校刊、校报、宣传栏、学校网站进行“好书推荐”推介;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开辟“古风悠韵——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每日论语”、“阅读挑战赛”、“英语之声”、“朗朗读书声”等专栏;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开展优秀学子读书沙龙;举办每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多措并举地引导师生在诵读古人经典文章的过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二、做好文化传承,落实德育教育目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社团、仪式等各类活动相结合,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生活之中,达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
  1.特殊时间节点教育活动。

在母亲节开展感恩、孝德教育;重阳节、清明节孝老爱亲教育;元宵节、中秋节传统文化传承等特殊时间节点,做好主题教育活动。做好特殊时间节点教育的国旗下讲话,结合传统节日渗透节日来源、意义以及国学中“忠孝礼义仁智信”等精华内容,以故事或演讲的形式,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魅力所在,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当今教育融为一体。
  2.多彩社团教育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如海棠文学社、蒲公英诗社、京剧社团、吕剧社团、校古筝乐队等,这些活动或社团丰富校园生活,传承传统文化,多元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还开展写春联、包棕子、做皮蛋、剪纸、做插纸手工艺品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传统工艺,有些节目为平度本地所特有,属非物质文化,增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感情和自豪感。
  3.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德育基地举行团队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传统经典故事会、我的成长故事演讲比赛;“我家的家风家训”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平度解放史、家族的发展史,引导学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珍爱和平的热情。
  4.校园文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橱窗定期展出传统文化文字图片,如“平度老八景图片展”等;平度名人上墙,近代以来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些平度名人,把他们的事迹介绍进行长期张贴,发扬本地历史人物精神的积极作用,作为莘莘学子学习仿效的榜样;校园各处设有多处文化石,上面刻有“礼”、“悟”、“德善”、“自主”、“乐学”、“向上”等文化标语,把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追求品质相结合,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融合架构课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课堂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政治、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教学要加大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民族气节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比重,积极挖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学科中的科学人文内涵,增强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为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我们还提出积极开展课外讨论、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课程,促进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加强构建不同层次学生课外教育活动体系,并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社区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爱国主义作用,让学生知行合一。
  总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激活学生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不断传承发扬,展现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