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杨宝君

发表时间:2020/2/25   来源:《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7期   作者:杨宝君
[导读] 对于中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在发展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灵活性。
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 262500  
  
  对于中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在发展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灵活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一是看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是否灵活,思维是否敏捷。
  二是看学生是否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通过多种途径思考和解答问题。
  三是看学生能否超越知识范围想出解题的新途径,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四是看学生是否敢于打破习惯的思维程序,独立自主地从新的角度探索解题的方法。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只能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
  一、把基础知识学深学活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中出奇”。“奇”就是创造力,这就是说对“双基”的教学要求,不仅要达到掌握,而且要使之转化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只有如此,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创造性的目的。
  例如,解二元一次方程时,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是两种基本的方法。贯穿其中的是“消元”思想。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在解二元一次方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为了使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达到熟练、巧用的目的,在教学中,应当设计多组题目,让学生结合方程组的特点,通过比较、筛选,选用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这就是知识的活用,可见,活用是建立在“深”的基础上的。
  二、沟通知识联系,使之形成网络
  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并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通过复习和综合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结成紧密的锁链,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和深刻化。
  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后,进行复习,把它们串在一起: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时设计下面的问题:
  三个角的和是180度,其中两个角相等,且都是第三个角的2倍,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答。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各种类型的方程(组)之间可互化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三、敢于突破常规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错综复杂。在教学中,观察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以免造成学生思路单一、思维僵化。我们应该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突破常规,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需要。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
  例如,“当a>0,b___0时,ab<0”这道题的解答,可以从乘法的角度看,由两数相乘异号得负,a是已知的正数,则b一定是负数,所以填“<”号;也可以从不等式的角度去分析,由a>0,得ab<0,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是在不等式a>0的两边同乘了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才发生变化,所以,b<0。这样从不同角度出发认识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别出心裁
  解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求梯形的面积常需要知道底和高;求平均数需要知道总数和权数;求环形面积需要知道外圆、内圆的半径等。然而实际问题要复杂得多,有时解题所要的条件不具备,或用一般做法难以求得,这时要根据可能的情况,鼓励学生另找途径解决。
  例如,要画一个面积为1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么画?画正方形要知道边长,但这里求出边长为无理数,按一般做法,只能取近似数,不但麻烦,而且不够准确。是否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间接达到目的呢?先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再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正方形,即得到面积为1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学中,既要遵循常规,但又不能被常规束缚住手脚,要有意识地编写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目,使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3.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数学中的一些道理,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引导,有时并非能让学生理解。
  例如,有一道关于环形跑道的应用题:甲、乙二人以不变的速度在环形路上跑步,相向而行,每隔2分钟相遇一次;同相而行,每隔6分钟相遇一次。已知甲比乙跑得快,求甲、乙每分钟跑多少圈?此题比较抽象,讲起来学生较难理解。但将同学们带到操场上,让两名同学按题目中的运行情况现场演习,或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本题目中的情形,学生们会很快找出题中的相等关系。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学生能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令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