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光老中医治疗消渴症的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发表时间:2020/1/6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20期   作者: 张强强 钱国光 叶北玲 夏兆银 高应才
[导读] 消渴症是中医学病名之一,该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糖尿病”,对患者机体健康、生活影响明显。
      张强强   钱国光    叶北玲  夏兆银   高应才
   (泗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泗阳223700)
  
  摘要:消渴症是中医学病名之一,该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糖尿病”,对患者机体健康、生活影响明显。本文就消渴症的中医治疗思想进行研究,给出中医综合治疗、辩证治疗等内容,就情志治疗、饮食治疗、肺热津伤、肾虚精亏治疗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病例进行理论论证,为后续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渴症;中医治疗思想;综合治疗;辩证治疗
  
  前言: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既强调对症性,也强调病因的分析和控制。在此思想指导下,现代医疗机构工作也越发强调中医理念分析和运用。就消渴症而言,中医治疗研究由来已久,该疾病与糖尿病症状相似,本质上看,为内分泌异常导致的代谢类疾病,治疗思想和方法带有一定的相似性,加以分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消渴症的中医综合治疗
  1.1情志治疗
      我国古代中医学认为,情志郁结,可影响机体行气、行血,经络受阻,气逆伤肝、脾,又可导致机体正气不足的问题,外邪入侵后致病可能性大大增加,诱发消渴症或加重消渴症病情。中医综合治疗理论下,可通过疏泄法、移情法,使患者对疾病的关注度得到转移,以此解决情志郁结的问题,缓解病情、控制致病原因。
  1.2饮食治疗
  消渴症的直接病因,多为饮食不节、膏粱厚味,使机体脏腑需求未能得到有效分析和管理。该疾病的典型病情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等等,与糖尿病相似。中医综合治疗强调以饮食控制为核心思路,节制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以慢性病治疗的基本思想进行机体功能的逐步调整,再以机体健康情况的改善为核心,借助不同药物进行临床症状和疾病态势的综合改善[1]。
  1.3症状治疗
      消渴症的综合治疗,强调表里兼顾,中医理论认为,消渴症的病机集中于肺、胃、肾等处,见阴津亏耗,燥热偏盛等情况,中医理论下,除借助饮食和情志治疗进行病情控制外,另强调以药物进行临床症状的直接控制,在用药的过程中,则重视进行病症辩证分析,保证对症性。
  2.消渴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2.1肺热津伤治疗
  肺热津伤型消渴症,见口干舌燥、烦渴多饮以及尿频量多等症状,患者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原则上强调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法上,我国古代医学典籍《杂病源流犀烛》、《奇效验秘方》[2]中均有方剂记载,可取天花粉、生地黄、葛根、玄参等治疗。
  患者王某,男,56岁。消渴症病史8年,2018年8月,因疾病突发,见眩晕情况,家属将其送医治疗。诊断为肺热津伤型消渴症。取30g天花粉、30g葛根、20g山药、20g石斛、15g麦冬、15g生地黄、10g黄芩、6g五味子,以净水煎煮,每d用药1剂。当日眩晕症状缓解,6日后,病情改善,准予带药出院。

院外随访1年内,无疾病恶化问题。
  2.2胃热炽盛治疗
  胃热炽盛型消渴症,患者可见形体偏瘦、大便不畅、多食症状,具有舌苔黄干,脉滑数体征特点。治疗原则上重视养阴生津,同时尝试清胃泻火。《景岳全书》等中医典籍中,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记载,重视以黄连、栀子、玄参等进行症状控制。
  患者李某,女,66岁。2018年10月,因机体持续消瘦寻求治疗,经检验该患者符合胃热炽盛型消渴症标准。取30g石膏、30g天花粉、15g麦冬、15g生地黄、15g玄参、12g牛膝、10g黄连、10g栀子、10g知母,水煎服。持续用药10d,眩晕症状缓解。带药出院,随访1年内,无疾病恶化、严重并发症等问题。
  2.3肾虚精亏治疗
  肾虚精亏型消渴症,也称为下消,该疾病主要症状为机体无力,口干、舌燥且尿液浑浊,患者可见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情况。该阶段患者与现代医学理论下糖尿病(2型)中期症状类似,未给与及时控制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原则上重视滋阴益肾、固本培元,补益机体元阳,综合提升疾病抵御能力和机体健康态势。可通过山药、山茱萸、茯苓等搭配为药剂进行病情控制。
  患者陈某,男,70岁。2018年7月,患者因口渴,饮用含糖饮料,致消渴症发作,送医治疗。给予基础治疗后,进行病历和临床症状分析,确诊为肾虚精亏型消渴症。取30g天花粉、20g山药、15g生地黄、15g山茱萸、15g茯苓、12g枸杞子、6g五味子,水煎服,每d一剂。5d后,病情改善,准予出院。
  2.4阴虚火旺证
  阴虚火旺证,患者见食纳不佳、形体瘦弱、体虚多汗、心烦、失眠、舌质红绛,脉细数。治疗上以清火泻热为主,可取知母、黄柏、生地黄、生石膏等治疗。
  患者王某,男,60岁。2018年9月,患者自行入院寻求治疗,自述消渴症病史4年。给予对症治疗,取20g知母、20g黄柏、15g生地黄、生石膏30g等,每日煎服,持续15d,机体无力症状得到改善,可自行行走,从事低强度运用和劳动。随访1年内,无疾病恶化、严重并发症等问题。
  2.5气阴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患者以神疲乏力,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为主要临床特征。治疗上重视益气养阴,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生地为常用药物。
  患者李某,女61,岁。2018年7月,以持续疲倦无力为主诉疾病,入院寻求治疗,诊断为气阴两虚证(消渴症)。以15党参、30g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20g生地黄等煎服,持续11d,症状好转。准予带药出院,随访生活质量理想。
  总结: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强调综合性和辩证分析,核心思想在于通过调理、干预日常生活和行为,控制病情、调整机体状况,提升机体健康水平,应对疾病的困扰。其辨证治疗思想则重视对症性,强调与患者病情的直接关联。后续工作中可尝试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的融合,以求改善患者病情、预后,提升消渴症疗效。
  参考文献:
  [1]韩凤波.消渴症中医分期辩证与疗效评价方法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02):47-48.
  [2]李健生.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效果初步评定[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09):4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